“十四五”收官之际,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经历了新冠疫情防控、极端天气应对等多重考验,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转型初见成效。进入“十五五”(2026-2030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灾害频次上升、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新型风险凸显、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的防控短板依然存在,应急管理工作将面临更复杂的局面。如何在风险治理中筑牢安全底线,在科技变革中把握升级机遇,在城乡统筹中补齐能力短板,成为“十五五”时期应急管理发展的核心命题。
一、趋势展望:从“应急响应”到“风险韧性”的范式转变
(一)科技赋能推动治理工具迭代,但需避免“技术万能”陷阱
近年来,从深圳的“智慧应急”平台实时监测2.3亿条风险数据,到福州用无人机集群半小时控制高层建筑火势,技术应用已成为应急管理的重要支撑。“十五五”期间,数字孪生、物联网、低空感知等技术将进一步渗透到风险监测、救援处置等全链条——比如在地质灾害高发区,每50平方公里布设一个无人机基站,可实现厘米级形变监测;在化工园区,通过数字孪生系统模拟泄漏扩散路径,能为决策提供精准依据。
但技术应用也面临现实挑战:部分地区投入巨资建设的监测系统,因部门数据壁垒沦为“信息孤岛”;基层干部面对复杂的智能设备,反而陷入“不会用、不敢用”的困境。这意味着,“十五五”的技术升级不能止步于“设备堆砌”,更要注重“人机协同”——既需要攻克氢能无人机续航、应急机器人自主避障等技术瓶颈,也需要简化操作流程、加强基层培训,让技术真正成为“减负工具”而非“负担”。
(二)风险防控重心前移,但需破解“重处置、轻预防”惯性
河南暴雨后,各地开始重视“预防为先”,但“重花钱救灾、轻投入防灾”的倾向仍未根本改变。“十五五”时期,这种状况将逐步扭转:一方面,气候风险评估会更深入融入城乡规划,比如长三角地区在新城建设中,强制要求将50年一遇洪水标准纳入地下管网设计;另一方面,企业主体责任将更强化,对化工、矿山等高危行业,推行“风险隐患排查清单”制度,逾期未整改的直接与信用挂钩。
不过,预防工作的“隐性效益”往往难以量化,容易在政绩考核中被忽视。福建的实践提供了参考:该省建立“1262”气象服务机制,提前86分钟发布暴雨预警,转移7.14万人,用“少死人、少损失”的实际成效,让基层看到预防工作的价值。“十五五”期间,这类“以结果论英雄”的考核导向将更明确,推动预防投入从“被动安排”转向“主动谋划”。
(三)社会力量参与加深,但需解决“无序参与”难题
疫情防控中,社区志愿者、快递小哥等社会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协同不畅的问题——有的救援队伍装备不足却贸然深入灾区,有的捐赠物资与需求错位造成浪费。“十五五”时期,社会力量将从“自发参与”走向“规范协同”。
借鉴蓝天救援队的经验,未来会更注重“专业培育”: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社会组织提供救援技能培训、装备补贴;建立“社会力量数据库”,明确各类队伍的专长领域,避免救援现场“打乱仗”。同时,公众的“应急素养”将更受重视,就像挪威把急救知识纳入义务教育,我国也会推动“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进社区、进校园,让每个公民都成为风险防控的“末梢神经”。
(四)国际合作范围扩大,但需平衡“引进来”与“走出去”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我国与中亚、东南亚国家的灾害联防联控需求上升。比如中哈油气管道沿线,联合开展泄漏事故演练已成为常态;我国向巴基斯坦提供的智能气象设备,帮助其山洪预警准确率提升40%。“十五五”期间,这类合作将从“技术援助”拓展到“规则共建”,比如参与制定跨境铁路灾害防控标准,推动建立区域应急物资共享库。
但国际合作也面临挑战:部分国家对我国应急技术存在“适用性”疑虑,比如非洲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薄弱,直接移植我国的智慧监测系统可能“水土不服”。这要求我们在“走出去”时更注重“本土化改造”,就像在东南亚推广简易版预警终端,用低成本、易操作的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点任务:聚焦“短板攻坚”与“能力跃升”
(一)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破解“信息滞后”瓶颈
当前,我国监测网络存在“城乡断层”:城市高楼里的传感器密密麻麻,农村山区却可能是“监测盲区”。“十五五”将重点补上农村、偏远地区的短板:在地质灾害点布设简易监测仪,用“北斗+短信”的低成本方式,让村民收到预警后能及时转移;在中小河流安装水位报警器,数据直接联到乡镇值班室,避免“洪水来了才发现”。
同时,跨部门数据共享将有突破性进展。现在气象、水利、国土的数据各成体系,未来会建立“全国应急数据中台”,就像上海的“城市大脑”整合交通、公安数据那样,实现风险信息“一次采集、多方共用”。比如暴雨来临前,中台自动关联气象预警、低洼地段分布、危房信息,直接生成“转移清单”,推送给社区干部,解决“信息多跑路,干部少跑腿”的问题。
(二)强化基层应急能力,打通“最后一公里”梗阻
基层应急能力薄弱是老大难问题:有的乡镇只有1间应急仓库,物资堆放杂乱;有的村干部连预警信息都不会转发。“十五五”将把“基层强基”作为重中之重。
借鉴甘肃榆中县的做法,推广“三级网格”体系: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每个网格明确风险点、责任人、转移路线,让防控责任“落地到人头”。同时,给基层“减负赋能”:开发简单好用的手机APP,村干部录入隐患照片就能自动生成整改单;配备“应急背包”,内含急救包、扩音器、手电筒等实用装备,让基层干部“拿起来就能用”。
(三)完善“平急结合”物资储备,避免“战时短缺”困境
疫情初期的“口罩荒”警示我们,物资储备不能只靠“仓库堆货”。“十五五”将建立“多元储备”机制:企业“动态储备”,比如让药店、超市预留一定比例的应急物资,平时正常销售,紧急时政府征用;社区“家庭储备”,推广“应急物资包”,包含饮用水、压缩饼干、收音机等,指导居民在家中储备。
更重要的是“精准调配”。现在有的地方物资储备不少,但灾后“调不动、运不出”。未来会建“全国应急物资调度平台”,就像快递物流的“智能分拣”,哪里缺什么、从哪里调最快,平台一键测算,联动铁路、公路建立“绿色通道”。比如四川地震时,平台可直接调度重庆的帐篷、陕西的食品,实现“就近支援”。
(四)培育“专业化+社会化”救援队伍,解决“力量不足”问题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是主力军,但面对复杂灾害仍需“专业补充”。“十五五”将重点建强三类队伍:地震救援“国家队”,配备生命探测仪、破拆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化工处置“特种队”,针对危化品泄漏、爆炸等场景开展专项训练;空中救援“突击队”,发展直升机、无人机协同救援,解决山区“进不去、出不来”的难题。
对社会救援力量,要“规范中促发展”。比如给符合条件的队伍颁发“救援资质”,允许其参与政府组织的演练;建立“救援保险”制度,为志愿者提供意外险,解决“救人受伤没人管”的后顾之忧。
(五)健全“法治化+智能化”制度保障,夯实“长效治理”基础
《突发事件应对法》修订已箭在弦上,“十五五”将重点明确三方面内容:政府、企业、公众的“权责清单”,避免灾害发生后“互相推诿”;应急征用的“补偿标准”,比如征用私家车后如何合理赔偿,让群众“愿意配合”;跨区域协同的“操作细则”,明确谁指挥、谁配合、资源怎么调。
同时,“数字法治”将加快推进。比如用区块链技术存证企业隐患排查记录,一旦发生事故可倒查责任;开发“应急执法APP”,让监管人员现场就能调取企业历史违法信息,避免“选择性执法”。
三、落地保障:让“规划图”变成“实景画”
(一)资金投入要“精打细算”
应急管理不能“等钱办事”,要创新融资方式。一方面,用好专项债,支持智慧监测、物资仓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就像有的地方用专项债建应急指挥中心,既解决了资金问题,又形成了优质资产。另一方面,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比如鼓励保险机构开发“巨灾保险”,分担政府救灾压力。
更重要的是“钱花在刀刃上”。现在有的地方把应急资金花在“建牌子、挂标语”上,未来要建立“资金绩效评估”制度,每笔投入都要算清“减少了多少损失、提升了多少效率”,避免“形象工程”。
(二)人才培养要“专兼结合”
应急管理需要“全才”也需要“专才”。高校要增设“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培养既懂风险评估又会指挥协调的复合型人才;企业要加强“岗位练兵”,比如化工企业每年组织员工开展泄漏处置演练,让“平时练得硬,战时用得上”。
对基层干部,要开展“菜单式培训”。比如针对乡镇长,重点讲如何组织群众转移;针对社区网格员,重点教如何排查隐患。培训后还要“实操考核”,避免“学用脱节”。
(三)考核评价要“较真碰硬”
现在有的地方“事故出了才重视,没出事就放松”。“十五五”要建立“日常+战时”的双重考核:平时看隐患排查整改率,战时看响应速度、处置效果。对工作不力的,不仅要通报批评,还要与干部晋升挂钩。
同时,要给基层“容错空间”。应急工作复杂多变,有时尽了力也可能有疏漏,只要不是失职渎职,就应避免“一票否决”,保护基层干部的积极性。
“十五五”时期的应急管理,既是“补短板”的攻坚期,也是“提质效”的跃升期。从城市的智慧监测到乡村的简易预警,从专业队伍的硬核装备到群众的应急素养,每个环节的进步都关乎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只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既用好科技的“硬手段”,也做好人心的“软治理”,就能构建起更有韧性的安全防线,为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