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473455 18146563558
十五五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与机遇探讨
发布时间:2025-10-21 浏览量:7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历史交汇点,全球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交织演进,国内产业转型进入深水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应对不确定性、掌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本文从发展背景切入,系统拆解核心路径,挖掘多层机遇,并提出挑战应对之策,构建逻辑闭环的分析体系。  

1761037671852583.jpg

一、“十五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国际格局:科技竞争重塑全球产业话语权  

当前全球正经历第五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深度演进,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技术突破加速重构全球价值链。大国博弈已从传统领域延伸至科技前沿,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等政策凸显技术封锁与产业争夺的白热化。据求是网分析,“十五五”时期国际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将明显增多,唯有通过新质生产力实现技术跃迁,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  

(二)国内需求:新旧动能转换进入攻坚阶段  

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但传统产业占比依然较高,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利用率长期低于国际合理水平,粗放式发展路径难以为继。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8%,虽体现转型成效,但核心零部件、工业软件等“卡脖子”问题仍制约产业升级。与此同时,“十四五”期间AI核心产业规模达5787亿元、算力总规模年均增速超30%的发展成果,为“十五五”新质生产力培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战略导向:国家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将其纳入“十五五”规划纲要核心内容已成为共识。从政策体系看,超长期特别国债、大规模设备更新等工具已陆续落地,财政、金融、人才等政策正形成协同效应,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十五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路径  

(一)技术突破路径:构建自主可控的创新体系  

技术革命性突破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源泉。“十五五”时期需聚焦两大方向:一是攻坚“卡脖子”技术,在高端芯片、基础软件、基因编辑等领域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提升底层技术自主供给能力;二是布局前沿技术,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未来能源为重点,依托“东数西算”工程强化算力基础设施,推动生成式AI在工业设计、新药研发等场景的商业化应用。新华网数据显示,AI技术已融入80余个经济大类,“十五五”将实现从单点突破到全链条创新的跃升。  

(二)产业升级路径:三类产业协同发展  

按照“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布局”的梯次结构,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传统产业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通过数字孪生、智能工厂改造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新兴产业强化“新三样”竞争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汽车、储能等产业集群;未来产业精准布局未来制造、未来健康等六大领域,培育高潜能新赛道。区域层面需打破行政壁垒,如长三角通过“AI产业大脑”实现跨区域研发协同,形成功能耦合的产业集群。  

(三)要素重构路径:激活新型生产要素价值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特征。数据要素领域需加快确权、交易、安全治理全链条改革,建设区域数据交易所,推动跨境数据流通试点;人才要素要构建“科学家+企业家”协同机制,培育AI工程师、碳咨询师等新职业,通过“人才飞地”促进资源均衡流动;绿色要素需完善碳交易市场,将ESG评估纳入投融资体系,引导资本流向低碳产业。  

(四)制度保障路径:形成政策协同生态  

以顶层设计引领制度创新:在政策统筹上,建立跨部门、央地协同机制,将新质生产力要求嵌入财政补贴、土地供应等政策工具;在监管创新上,对低空经济、AI医疗等新业态实行“沙盒监管”,避免“一管就死”;在安全保障上,强化粮食、能源、数据等领域制度设计,筑牢产业安全底线。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工具的运用,将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撑。  

三、“十五五”新质生产力蕴含的多层机遇  

(一)国家层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区域协调机遇:京津冀、长三角等先行区可打造新质生产力示范区,通过技术外溢带动中西部传统产业升级,如贵州依托算力枢纽发展AI训练产业。  

国际竞争机遇:借助“一带一路”平台输出新能源、数字技术,在东南亚建设智能电网、在非洲推广数字农业,抢占全球产业标准制定权。  

(二)产业层面:催生业态变革  

在融合产业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智慧供应链等业态将加速发展,其核心支撑在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绿色产业领域,储能技术研发、碳管理服务等方向迎来发展契机,背后是“双碳”目标下万亿级市场需求的推动;在服务产业领域,AI金融风控、个性化文旅服务等新模式不断涌现,主要依托算力基础设施完善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  

(三)企业层面:分化中孕育新机  

技术领先企业可通过专利布局抢占赛道,如AI算力企业依托大模型技术获得市场溢价;传统制造企业借助技改实现“二次增长”,2024年制造业技改投资8%的增速印证转型红利;“专精特新”企业可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突破资金瓶颈,AI驱动的信用评估体系将降低融资成本。  

(四)个人层面:职业与创业双轮驱动  

新职业需求持续激增,AI训练师、工业机器人运维师等岗位薪资较传统行业高40%以上;创业机遇集中在细分赛道,如垂直领域AI应用、智能硬件研发,小型团队可依托平台生态实现快速成长。  

四、潜在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核心挑战的三维透视  

技术短板: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不足6%,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量子通信、高端医疗设备等领域仍依赖进口技术。  

要素错配:数据、人才向头部城市集中,中西部地级市AI人才密度仅为一线城市的1/5,要素流动存在制度障碍。  

制度适配:新兴产业监管规则滞后,如自动驾驶责任认定、数据跨境流通标准尚未明确,制约技术落地。  

(二)系统性应对方案  

技术攻坚:建立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鼓励央企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复制“北斗组网”的协同攻关模式。  

要素均衡:推广“算力飞地”“人才驿站”模式,中西部地区通过算力资源置换东部技术支持;建设全国统一数据交易市场,破除数据壁垒。  

制度创新:建立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参照AI产业发展周期优化监管策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加大恶意侵权赔偿力度,激发创新活力。  

结语  

“十五五”时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既是应对全球竞争的“必答题”,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升级,从要素重构到制度创新,唯有坚持系统观念、因地制宜推进,才能将AI、数据等新要素转化为发展优势。面对挑战,只要我们筑牢创新根基、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制度保障,就一定能以新质生产力的革命性进步,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赢得主动、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