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至2030年的“十五五”时期,正处在我国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承前启后关键阶段。这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秩序重塑与国内结构转型的双重背景下,中国经济将以扩大内需与新质生产力跃升为主线,在改革攻坚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一、内外部环境的变与不变
(一)外部环境:动荡变革中的风险与机遇
与“十四五”时期相比,“十五五”的国际环境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大国博弈在科技、产业、规则等领域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全球治理结构面临重构,地缘政治冲突引发的能源安全、供应链安全风险持续攀升。但机遇同样并存: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加速突破,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普及应用,为我国实现产业弯道超车提供了历史契机。贸易领域呈现新特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我国外贸中的占比将持续提升,服务贸易、数字贸易成为增长新引擎,文化创意等“软实力”出海有望进入爆发期。
(二)内部环境:结构性矛盾与潜力并存
有效需求不足仍是“十五五”时期的主要矛盾,核心表现为居民消费疲软。这一矛盾与三大结构性变化深度交织:其一,人口老龄化加速演进,2024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5.6%,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直接抑制潜在增长率与消费活力;其二,城镇化进入稳定发展期,2022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5.2%,虽增速放缓,但仍有10年左右的增长空间,蕴含巨大内需潜力;其三,工业化进入转换阶段,传统工业化基本完成,新型工业化成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抓手。此外,房地产、金融等领域的风险隐患可能延续至“十五五”初期,需通过发展化解结构性矛盾。
二、内需扩张与新质生产力的双向驱动
(一)内需升级:从“制造大国”到“消费大国”的转型
扩大内需并非短期刺激政策,而是贯穿“十五五”的战略之举,将围绕五个着力点系统推进。在收入分配改革上,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的“两个提高”(劳动报酬占比、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将落地见效,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提升与消费负担减轻成为核心抓手。民生保障强化将聚焦短板领域:育儿补贴、养老服务补贴政策持续加码,免费学前教育逐步推开,农村居民养老金改革有望成为突破口——这一举措既能缩小收入差距,又能快速释放高消费倾向群体的潜力,预计获得财政资金重点支持。
消费结构优化将以服务消费扩容为核心。对外开放层面将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准入,对内则清理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准入限制,同时通过提升城市聚集效应增强服务消费可及性。商品消费潜力释放聚焦汽车等大宗领域,限购政策优化、流通改革试点与后市场拓展将多管齐下。为确保成效,“十五五”可能将消费率纳入核心指标,目标五年内提升5-8个百分点,并配套财税体制改革与地方考核机制调整。新型城镇化则通过财产性收入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举措,激活数亿农村转移人口的消费潜能。
(二)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引擎
发展新质生产力已被明确为“十五五”规划的核心内容,将通过顶层设计与全链条创新实现突破。在战略布局上,国家将构建涵盖财政、金融、产业等领域的政策体系,明确技术路线与产业布局,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以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基础研究投入将实现跨越式增长,“基础研发支出占比”成为关键指标,新型举国体制将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统筹大科学装置与自主科研数据库建设。
产业升级呈现“三维推进”特征:传统产业通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避免断层;“新三样”等新兴产业巩固竞争优势;未来制造、未来能源等六大领域精准布局新赛道。制造业占比将维持合理水平,通过人才集聚、耐心资本投入与品牌建设提升附加值。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区域产业协作则推动形成特色集群,增强产业链韧性。创新转化体系将打通“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应用验证”链条,促进技术迭代升级。
三、改革攻坚与风险防控的双重保障
(一)体制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十五五”规划将与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300多项改革任务深度衔接,实现发展规划与改革规划的协同推进。在市场主体培育上,既强化国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又通过民营经济促进法落实、重点项目参与机制等激活民企创新活力。要素市场改革聚焦人才与资本:超常规布局急需学科,建立以创新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科技金融标准,培育耐心资本,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将深化,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新兴行业监管。
(二)目标设定与风险平衡
经济增速目标将兼顾发展需要与可行性,专家预测“十五五”年均增速需保持在4.5%以上,才能支撑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这一目标既为市场释放稳增长信号,也为“十六五”预留政策空间。风险防控将构建多维体系:粮食、能源、金融等命脉领域强化制度保障,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完善安全规则,数据跨境等国际领域健全法治支撑。重大工程与“政策包”协同发力,前者聚焦基础设施与产业项目,后者覆盖科技支持、民生保障等领域,形成“项目落地+政策护航”的实施机制。
四、在确定性中应对不确定性
“十五五”时期的中国经济,面临着大国博弈加剧与内部结构转型的双重考验,但扩大内需的潜力、新质生产力的活力与改革攻坚的动力构成了发展的确定性。当5-8个百分点的消费率提升与基础研发的跨越式增长形成合力,当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升级相互赋能,中国经济将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稳步前行。正如“十四五”为现代化奠定基础,“十五五”的谋局与实践,终将为2035年决定性进展的实现注入坚实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