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473455 13691128829
低空经济,卡在哪儿了?
发布时间:2025-04-23 浏览量:11

低空经济,作为当下备受瞩目的新兴领域,正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打造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其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政策的东风下,多地纷纷布局,低空经济呈现出一片火热的发展态势。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5059.5亿元,且发展势头迅猛。但在这片看似繁荣的景象背后,实则隐藏着诸多难点堵点,严重制约着低空经济的进一步腾飞。今天,就让我们深入剖析这些问题,探寻低空经济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低空经济-1.png

一、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低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然而,当前我国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却不容乐观。从通用机场数量来看,截至2023年底,不算私人机场,全国在册管理的通用机场仅449个,与美国公共通航机场数量相比,仅为其11%左右。这意味着,在我国广阔的国土上,通用机场分布极为稀疏,许多地区难以获得便捷的低空飞行服务。  

不仅数量不足,通用机场的分布还存在严重的不均衡问题。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或旅游热门地区,机场相对密集,但在偏远地区,机场数量则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低空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差距”,偏远地区丰富的低空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除了机场,地面服务保障设施同样存在短板。在一些现有的通用机场,加油、维修、停机等配套服务设施陈旧落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低空飞行需求。这不仅影响了飞行器的使用效率,还增加了运营成本和安全风险。  

软件基础设施建设也亟待加强。城市空管信息系统、空域管理辅助系统、飞行服务站系统等分散在不同领域,整合难度巨大。这使得信息流通不畅,难以实现对低空飞行的高效管理与调度。同时,我国在低空感知探测和通信方面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也较为薄弱,现有的设施存在信号差、传输速度慢、覆盖规模小以及管理低效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关键核心技术薄弱  

在低空经济领域,我国在关键技术、核心设备等方面对外依存度较高,这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以国产航空器为例,航空发动机、航电系统等核心技术长期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这不仅使得我国在航空器制造上缺乏自主性和竞争力,还面临着技术被“卡脖子”的风险。  

就拿当前备受关注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来说,其对锂离子电池性能要求极高。新能源车锂电池能量密度为200Wh/kg,而面向城市空中交通的eVTOL至少需要达到400Wh/kg,可目前成熟的eVTOL电池能量密度仅有285Wh/kg。这样的电池性能,仅能勉强满足小型全电飞行器短程飞行需要,远远无法支撑起大规模、长距离的低空交通运营。  

在通用航空领域,技术短板同样显著。整机和发动机主要依赖进口,低空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材料的研发能力不足,部分核心系统也依赖国外供应。例如,无人机制造所需的主控芯片、智能仪器仪表和传感器等关键核心元器件,我国尚不能完全自主掌握。这一系列技术壁垒,严重制约了我国低空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速度,使得我国在全球低空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三、市场体系不完善  

从应用场景来看,我国低空经济目前主要集中在农业植保、旅游观光、短距离配送、医疗急救、消防应急、抢险救灾等有限的领域,且这些应用大多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并不成熟。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通航飞行器数和通航飞机利用小时量分别仅为美国的1.5%和4.5%左右,这充分反映出我国低空经济在应用普及程度上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  

以eVTOL等航空器为例,其产品造价高昂,载客量却较少。在应用初期,只能服务于对时间敏感、愿意支付更高费用的小范围高端群体,距离全社会规模化推广普及还十分遥远。这不仅限制了低空经济市场规模的扩大,也影响了相关企业的盈利空间和发展动力。  

在消费潜力方面,我国虽然已开展了不少直升机观光、空中游览等低空航空旅游项目,但由于产品单一、价格较高等原因,无法充分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与美国等国家相比,我国通用航空主要集中在工农业和社会公共服务类,占市场总额的80%以上,而公务飞行和私人飞行占比仅为18%左右,且全国能够实现全年持续稳定运行的通用航空线路不足10%。这表明我国低空经济在消费市场的开拓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消费潜力远未得到充分激发。  

四、管理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低空空域管理缺乏统一的总体规划和分类指导细则,各地发展战略规划呈现出碎片化状态。虽然各地区积极布局,形成了多个低空经济产业园区,但由于缺乏整体谋划和协调,各地之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在国家层面,低空经济发展由民航局牵头,而在省市层面,牵头部门各不相同,存在多头管理现象。这导致了在政策制定、执行以及资源调配等方面难以形成合力,省际协同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严重阻碍了低空经济在全国范围内的统筹协调发展。  

在实际运营管理中,“多头管理”与“管理空白”并存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由于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审批流程繁琐复杂。“一站式”飞行审批机制尚未完善,飞行计划申报渠道单一,审批报备流程繁琐,审批时间过长,极大地影响了低空飞行的效率。  

另一方面,低空运营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缺乏全国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在低空空域分类划设、信息化构建、有人机与无人机的协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有待突破的难题。低空空域分类划设标准、各类空域准入条件与使用规则、通航飞行审批程序、空管服务保障模式等仍需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相关保障服务功能也亟待加强。这些管理上的漏洞和不足,给低空经济的安全、有序发展带来了潜在风险。  

低空经济虽前景广阔,但当前面临的难点堵点不容忽视。只有精准破解这些发展困境,从基础设施建设、核心技术研发、市场体系完善以及管理体系优化等多方面协同发力,才能让低空经济真正摆脱束缚,实现腾飞,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