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地第二批专项债审批递交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这一工作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是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升级、保障民生工程的重要资金来源。
从递交情况来看,不少地区积极响应政策号召,精心筹备项目。以邹平市为例,其交通运输局结合当地交通运输领域实际需求,科学谋划项目,于4月13日顺利完成2025年第二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完成入库申报工作,涉及邹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园配套基础设施提升项目、邹平市全域旅游点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共计5个项目。这一积极行动为区域交通和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然而,在第二批专项债审批递交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需要重点关注的事项。
项目投向领域合规性是首要前提。专项债资金有明确的投向领域,如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项目等11大领域。项目必须严格符合这些领域规定,否则将无法通过审批。例如,一些产业项目若不属于规定的可支持领域,即便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也不能申报专项债资金。
项目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是关键。储备项目必须满足专项债券风险管理要求,要有一定收益且融资收益能够实现平衡,本息覆盖倍数把握标准为1.2倍以上。这意味着项目不仅要能够产生收入,而且收入要足够覆盖债券的本息支出。像一些公益性项目,如果缺乏合理的收益模式,仅依赖财政补贴,且补贴占比过高,就难以达到收益平衡的要求,很可能无法通过审批。
项目前期手续完备性不可忽视。项目前期立项的各项手续必须完结,呈报的资料、填报的信息、前期项目的批复要完备齐全。这包括项目建议书及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复、实施方案、财务评估咨询报告、法律意见书等。如果手续不完备,项目可能无法进入储备库,更无法进入后续的审批和发行环节。
避免负面清单项目。列入专项债券负面清单的项目,如除租赁住房建设以外的土地储备项目、房地产相关项目、产业项目(以主体项目建设内容为参考)等,不具备发债条件。各地在项目筛选和申报时,要严格对照负面清单,确保申报项目合规。
注重项目成熟度和可行性。优先安排在建项目、纳入相关规划的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项目。新开工项目必须是已经取得立项批复、年内具备开工条件且能够形成实物工作量。从债券资金支出使用进度看,可行性研究是否深入、征地拆迁是否完成、水电接入和市政配套是否齐备、建设方案是否科学,都是制约债券资金拨付快慢的重要因素。
第二批专项债审批递交工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但也需要各地严格遵循相关规定和要求,确保项目合规、可行、有收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专项债的作用,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区域经济从业者和相关决策者应高度重视这些注意事项,精心筹备项目,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让专项债资金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动区域经济迈向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