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低空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形态,正逐渐崭露头角。它具有辐射面广、产业链条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等特点,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如同雏鹰学飞,低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寻突破这些困境的具体措施,助力低空经济振翅高飞。
一、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低空腾飞基石
加快硬性基础设施建设
通用机场数量不足、分布不均,严重限制了低空经济的发展。截至2023年底,不考虑私人机场,全国在册管理的通用机场数量仅449个,仅为美国公共通航机场数量的11%左右。因此,需实施分级分类建设策略:在东部经济发达、低空需求旺盛地区,每50-80公里布局一个通用机场,形成“机场群”;中西部地区则结合产业布局和人口密度,优先在城市群、旅游景区周边建设。同时,针对不同类型低空飞行器,制定标准化建设规范:无人机小型起降平台面积控制在10-50平方米,配备自动充电装置;eVTOL起降场需设置独立跑道和乘客候机区,保障垂直起降安全。此外,同步推进低空飞行服务站“全国联网”工程,在重点区域实现100%覆盖,实时提供气象、导航等服务;在交通枢纽、物流园区等场所,大规模建设充换电设施,满足电动飞行器的能源需求。
推进软性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城市空管信息系统、空域管理辅助系统等分散在不同领域,整合难度大,且缺乏有效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低空感知探测和通信。对此,可建立国家级低空智联网运营中心,统筹协调通信感知一体化建设。运用5G-A(5G演进)技术,在重点区域部署低空专用通信基站,实现低空区域全覆盖;引入卫星互联网技术,解决偏远地区通信盲区问题。开发基于数字孪生的低空新航行系统,通过构建三维虚拟空域,模拟飞行器运行状态,提前预判风险。同时,搭建全国统一的低空数据共享平台,打通军民航、气象、交通等部门的数据壁垒,实现飞行计划申报、审批、监控全流程数字化,提升数据处理效率。
二、增强科技创新引领,注入低空发展动力
加快核心技术原始创新
我国低空产业在关键技术、核心设备等方面对外依存度较高,严重制约了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速度。以国产航空器为例,航空发动机、航电系统等核心技术主要依赖进口。为此,设立国家级低空经济技术攻关专项基金,每年投入不低于50亿元,聚焦整机、零部件和核心系统开展攻关。在整机研发方面,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发适用于低空物流、城市通勤的新型飞行器,重点突破轻量化材料、高升力气动布局等技术;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建立“揭榜挂帅”机制,对主控芯片、中小微型发动机等核心部件研发给予重奖。同时,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建设3-5个国家级低空经济创新基地,提供从研发到中试的全链条服务。
推动产业成果孵化转化
为了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快地落地生根,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新建平台给予最高5000万元补贴。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将实验室成果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例如设立“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定向研发项目。在成果转化环节,打造“低空经济成果转化超市”,线上线下同步展示最新技术成果;设立100亿元规模的产业投资基金,对具有市场潜力的项目进行跟投。同时,定期举办低空经济创新大赛,对获奖项目提供场地、资金、政策等全方位支持。
着力培育行业发展领军人才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鼓励低空领域龙头企业与高校共建产业学院,例如大疆与清华大学联合开设无人机技术专业,采用“3+1”培养模式,前三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第四年进入企业实践。政府对校企合作项目给予每人每年1-2万元的培养补贴。此外,建立低空经济人才认证体系,设立飞行员、工程师、运营管理等多个职业资格认证,规范人才标准。实施“海外引才计划”,对引进的国际顶尖人才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的科研经费支持,并提供住房、子女教育等配套服务。
三、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护航低空经济前行
建立全域协同发展机制
目前,全国低空经济全域协同发展机制尚未建立,各地发展战略规划呈现碎片化状态,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国家层面应成立低空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由国务院领导牵头,军民航、发改委、工信部等多部门参与,统一制定全国发展规划和政策标准。在省际合作方面,建立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低空经济协作区,打破行政壁垒,实现空域、资源共享。例如,长三角地区可联合制定统一的低空飞行规则,建立跨区域飞行审批“绿色通道”。同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将低空经济发展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对成效显著的地区给予奖励。
简化审批流程,提高低空飞行效率
多头管理导致的审批流程复杂,严重影响了低空飞行效率。推行“一网通办”政务平台,整合军民航、公安、气象等部门审批权限,实现飞行计划申报、审批、监管“一站式”服务。对轻型无人机、低空游览等低风险飞行活动,实行备案制管理,将审批时间压缩至1小时内;对高风险飞行活动,采用“联合审批”模式,由多部门联合办公,确保审批在24小时内完成。同时,制定低空飞行负面清单,明确禁飞区域和限制条件,清单外区域无需审批即可飞行。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政府设立规模1000亿元的低空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采取“直接补助+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的支持方式。对新建通用机场给予30%的建设资金补贴;对企业研发新型飞行器,按研发费用的20%给予补助。在金融支持方面,鼓励银行开发“低空贷”产品,以飞行器、知识产权等为质押物,提供低息贷款;支持符合条件的低空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拓宽融资渠道。同时,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四、拓展市场应用场景,激发低空经济活力
深化现有应用场景
目前,我国低空经济主要应用于农业植保、旅游观光、短距离配送、医疗急救、消防应急、抢险救灾等场景,但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应用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在农业植保领域,推广“无人机+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的智慧农业模式,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农作物生长情况,无人机精准喷洒农药,将农药使用量降低30%以上。在旅游观光方面,开发“空中主题游线”,如张家界天门山“空中画廊”、三亚“海上低空巡游”等特色产品;推出“私人定制飞行”服务,满足高端客户需求。
探索新兴应用场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积极探索新兴应用场景。在城市交通领域,开展eVTOL城市空中交通试点,在上海、深圳等超大城市建设空中交通枢纽,与地铁、公交实现无缝衔接,缓解地面交通压力。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组建无人机“城市管理巡逻队”,利用AI识别技术,实时监测违章建筑、环境污染等问题;建立“空中应急救援网络”,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快速投送物资和救援人员。
加强市场培育和推广
市场培育和推广对于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至关重要。开展“低空经济进万家”宣传活动,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普及低空飞行知识和安全常识;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低空经济产业博览会、飞行体验节等活动,吸引公众参与。同时,制定低空经济服务标准,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对虚假宣传、安全事故等问题进行严厉处罚,维护市场秩序。
低空经济的发展前景广阔,但道路充满挑战。通过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科技创新引领、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拓展市场应用场景等一系列措施,我们有理由相信,低空经济必将突破困境,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让我们共同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低空经济能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广阔的蓝天下展翅翱翔,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