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473455 18146563558
警惕!“十五五”规划前,98%地方政府容易漏掉的3大核心要点
发布时间:2025-11-04 浏览量:5

  “十五五”时期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前启后的关键五年,其规划质量直接关系到2035年远景目标的落地成效。中企规划院基于对全国200余个市县“十四五”规划实施评估及“十五五”前期谋划调研发现,地方政府在规划编制中普遍存在“重指标、轻机制”“重显绩、轻潜绩”“重模仿、轻适配”的倾向,尤其容易漏掉三大核心要点。这些疏漏看似细微,实则可能导致规划与实践脱节、资源错配甚至战略走偏,亟需在规划启动阶段重点突破。  

9.5十五五1.png

一、核心要点一:规划协同的“最后一公里”——发展与空间的系统衔接机制  

“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调侃之所以长期存在,核心症结在于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的衔接断裂。中企规划院调研显示,83%的市县在“十四五”期间存在项目落地时“规划打架”问题,要么是发展规划确定的产业项目找不到空间载体,要么是空间规划预留的地块缺乏产业支撑,这种“两张皮”现象在“十五五”前期谋划中仍未得到根本重视。  

(一)最易忽视的衔接盲区  

地方政府往往满足于在规划文本中简单提及“加强两规衔接”,但对具体衔接机制缺乏设计。一是指标体系“各说各话”,发展规划侧重经济增长、创新投入等动态指标,空间规划聚焦用地规模、生态红线等静态管控指标,两者缺乏统一的换算标准和联动调整机制。如某省会城市“十四五”规划提出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但国土空间规划中科创园区用地仅增加500亩,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二是空间传导“断层缺位”,发展规划中的产业布局多停留在文字描述层面,未细化为具体片区的功能定位和用地标准,导致空间规划无法精准承接。三是实施监督“分头管理”,发展规划由发改部门牵头评估,空间规划由自然资源部门负责监督,两者评估结果互不采信,难以形成监管合力。  

(二)漏判根源:对规划体系逻辑的认知偏差  

部分地方政府将规划衔接简单等同于文本核对,忽视了其背后的治理逻辑。一方面,存在“重当前轻长远”的短视倾向,认为衔接机制建设耗时费力,不如直接确定项目清单见效快,却忽视了“十五五”时期人口流动、产业转型等变量可能带来的空间需求变化。另一方面,存在“部门本位主义”局限,发改、自然资源等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常态化协同决策平台,导致衔接工作停留在表面。正如国家发改委调研指出的,部分地方战略性规划虽意在衔接“两规”,但因牵头部门单一,最终沦为空间规划的“前期研究”,未能发挥桥梁作用。  

(三)破局路径:构建“三维衔接”实施体系  

中企规划院建议从指标、空间、机制三个维度建立刚性衔接制度。在指标衔接上,参照部分试点城市经验,建立“发展目标—空间要素”对应清单,将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研发投入强度等发展指标,转化为科创用地规模、实验室建设容量等空间指标,明确每1亿元研发投入所需的载体支撑标准。在空间传导上,搭建“总体定位—功能片区—具体项目”的三级传导链条,如将“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定位,分解为新能源装备片区、智能终端片区等具体空间单元,每个片区明确产业准入标准和设施配套要求。在机制保障上,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两规衔接领导小组”,实行规划编制“双组长制”,并将衔接成效纳入部门绩效考核,确保发展规划确定的任务有空间承载,空间规划划定的区域有发展动能。  

二、核心要点二:人口变量的“深度解码”——从静态数据到动态适配体系  

人口是规划的核心依据,“十五五”时期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将进入加速期,老龄化加深、城镇化分化、流动常态化等特征日益凸显。中企规划院发现,91%的市县在前期谋划中仅采用户籍人口或常住人口总量数据,对人口结构、流动趋势、需求变化的研究流于表面,导致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规划与实际需求严重错配。  

(一)被忽视的人口适配盲区  

地方规划对人口变量的忽视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规模误判”导致资源浪费,部分人口持续流出的县城仍规划建设大型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设施,如某中西部县城“十四五”期间斥资3亿元建设的国际会展中心,年均使用率不足15%,沦为“形象工程”。二是“结构漏判”造成供给失衡,不少城市在教育、医疗规划中未考虑老龄化趋势,养老设施配套滞后于老年人口增长,某地级市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23%,但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仅21张,远低于国家标准。三是“流动误判”引发布局失当,对人口流入热点区域的公共服务预判不足,如某都市圈卫星城因未提前规划中小学,近三年新增人口导致1.2万名儿童面临入学难题。  

(二)漏判根源:人口研究的“表面化”倾向  

地方政府对人口数据的运用存在明显短板:其一,数据来源单一,过度依赖统计年鉴的静态数据,缺乏对手机信令、交通出行、社保缴纳等动态数据的整合分析,难以捕捉人口实时流动轨迹。其二,分析维度片面,侧重年龄、性别等基础指标,对收入结构、消费偏好、就业需求等深层特征研究不足,无法精准匹配公共服务供给。其三,预判方法落后,多数采用线性增长模型预测人口变化,未考虑产业转型、政策调整等变量的影响,导致规划期限内出现严重供需错位。正如“发展北京”平台指出的,人口变动是“十五五”规划最大的变量,直接决定市县是“扩张”还是“收缩”,忽视这一变量将导致规划失去根基。  

(三)破局路径:建立“全周期”人口适配机制  

中企规划院建议将人口研究贯穿规划编制全过程,构建“数据整合—需求研判—动态调整”的全链条体系。在数据整合上,搭建跨部门人口数据共享平台,整合公安、卫健、教育、人社等部门数据,建立包含“分布结构、职住布局、移动轨迹、需求特征”的人口数据库,如通过手机信令分析人口通勤规律,精准识别公共交通需求热点。在需求研判上,开展“人口—设施”适配性评估,针对不同人口类型制定配套标准:对老龄化社区,按每百户配建15平方米养老服务用房;对青年人才聚集区,提高教育、文体设施密度;对人口流出区域,推行基础设施“小型化、多功能”建设模式。在动态调整上,建立人口监测预警机制,每季度更新人口数据,对公共服务缺口超过10%的区域启动规划修编程序,确保设施配套与人口变化同步。  

三、核心要点三:新质生产力的“在地转化”——避免概念化的产业升级陷阱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十五五”时期的核心任务,各地均将其纳入规划重点,但中企规划院调研显示,87%的市县存在“盲目跟风”“概念炒作”问题,未能结合自身禀赋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在地化转化,反而导致传统产业升级滞后、新兴产业重复建设的双重风险。  

(一)易陷入的产业规划盲区  

地方在新质生产力布局中的疏漏主要表现为三种倾向。一是“高端崇拜”忽视基础,不少中西部市县不顾工业基础薄弱的现实,盲目规划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高端产业,如某农业县规划建设“未来科技产业园”,因缺乏技术、人才支撑,最终沦为闲置地块。二是“新旧割裂”放弃存量,将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对立起来,在规划中大幅削减传统产业升级投入,如某老工业基地“十四五”期间将装备制造业技改资金压缩40%,导致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持续下滑。三是“同质竞争”浪费资源,部分区域未形成产业分工,相邻市县同时规划新能源电池、光伏组件等项目,引发原材料争夺、产能过剩等问题,某长三角城市圈竟有6个城市将动力电池作为主导产业。  

(二)漏判根源:对新质生产力的认知偏差  

地方政府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存在三大误区:其一,将“新产业”等同于“新质生产力”,忽视了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作用,未能认识到新质生产力“有中生新”的重要路径。其二,缺乏“系统思维”,仅聚焦产业本身,未配套建设创新生态、人才支撑、应用场景等基础设施,导致项目引得来、留不住。其三,违背“比较优势”原则,脱离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搞“无中生有”,陷入“为创新而创新”的误区。国家发改委明确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因地制宜,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这一要求在地方规划中尚未得到充分落实。  

(三)破局路径:构建“分层分类”的转化体系  

中企规划院建议根据不同地区发展阶段,制定差异化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对东部发达地区,聚焦“原始创新+产业引领”,规划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中试平台,重点突破核心零部件、前沿新材料等“卡脖子”领域,如借鉴长三角某城市经验,建立“研发投入—成果转化—产业落地”的资金闭环支持机制。对中西部地区,侧重“技术引进+场景应用”,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新兴产业,如农业大县可聚焦智慧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实现技术转化。对老工业基地,突出“存量改造+增量培育”,将新质生产力发展与传统产业升级结合,如某钢铁城市规划建设“氢能炼钢示范基地”,既提升了传统产业能效,又培育了新能源应用场景。同时建立区域产业协同机制,由省级层面统筹划定产业分工,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核心城市研发+周边城市制造”的产业格局。  

“十五五”规划的编制质量,直接检验地方政府的战略谋划能力和治理水平。中企规划院认为,规划不是简单的指标堆砌和项目清单,而是关乎发展全局的系统设计。地方政府必须跳出“路径依赖”,在规划编制前期就着力破解规划衔接、人口适配、产业转化三大关键问题。  

中企规划院建议,地方政府可建立“三维校验”机制确保要点落地:在规划编制阶段,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衔接性、适配性、可行性评估;在规划审议阶段,将人口研究报告、产业适配分析作为必备附件;在规划实施阶段,每年度开展要点落实情况专项督查。唯有如此,才能编制出真正符合地方实际、顺应发展大势、回应群众期待的高质量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