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以下简称“四链”)融合既是推动要素市场化、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内在要求,其本质是在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下,有效配置各类要素。
现阶段,我国“四链”彼此牵引、互为支撑的深度融合态势尚待形成。中企规划院认为,造成四链融合的堵点和卡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不够。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仍处于中低端,面临可替代性较高的问题,需要通过创新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实现产业链位次的攀升。同时,中间品特别是高质量中间品严重依赖进口,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创新能力薄弱,关键技术和设备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的转化不足,产业创新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不足。
“四链”之间存在相互脱节现象。当前,我国部分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创新活动存在碎片化、孤岛化的问题。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尚未完全形成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导致四链之间存在相互脱节现象,部分环节供需矛盾较大。
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基于产品开发的横向创新活动存在研发机构或主体建设关联性和承接性不强的问题,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的创新资源衔接不够紧密。金融机构的精准支持作用发挥不够,服务型科技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仍需加强。
资金链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足。资金链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还需强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有待改善。这限制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有效支撑,影响了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升和新质生产力的有效催生。
人才链与产业升级和科技发展脱节。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和科技发展还存在脱节现象,人才资源和资金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结构性错配、误配现象普遍存在。
中企规划院认为,打通“四链融合”的堵点和卡点需要从多个维度和层面进行综合施策,包括优化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布局和配置,以及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高校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学科专业生态,构建“强化特色、关联生长”的学科专业体系。这有助于将学科优势特色与科技发展前沿对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通过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解决制造业产业链中的“短板”。这包括梳理产业链的短板,通过科技普查制度、行业协会调研和龙头企业报告等形式,系统摸清各产业链的关键核心技术缺失状况。围绕产业链的短板技术,列出技术攻关难题,部署创新链(产学研)精锐力量,进行竞争性研发攻关。
利用人工智能赋能。在新一代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性作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通创新驱动发展的堵点,加快催生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构建人才链智力支撑。依托“三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平台聚集人才,构建人才链强大的智力支撑。这包括围绕创新链完善人才链,确保人才的有效供给和配置,以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打通“四链融合”的堵点和卡点,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效配置和流动,推动科技、产业、金融、人才的协同发展,从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竞争优势的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