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纪的科技浪潮中,低空经济如同一颗璀璨的新星,迅速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从无人机配送的便捷,到空中游览的新奇体验,再到应急救援的快速响应,低空经济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把握时代机遇,国内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开拓低空经济新领域。然而,低空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创新和市场培育不足、应用场景少、法规滞后、监管空白、安全隐患等。本文旨在通过对低空经济的深入剖析,揭示其背后的隐忧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冷静策略,以期为低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低空经济热现象
1.政策支持
国际层面。全球各国对低空经济的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交通和经济两个方面。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在低空交通管理、无人机应用等方面制定了多项政策,以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例如,美国通过《先进空中交通协调及领导力法案》和《先进空中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法案》完善低空交通管理框架;欧盟发布了《无人机战略2.0》等战略指南,从监管角度定义低空飞行运行要求;日本通过《增长战略跟进计划》明确各阶段发展目标;韩国则通过无人机扶持政策2.0,拨款269亿韩元支持低空经济发展。
国内层面。“低空经济”在今年全国两会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推动低空经济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低空经济”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2.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探索广泛
现今,低空经济已孕育出众多成熟的运用场景。通航飞机、直升机以及无人机在农业、工业、文化旅游、物流、公共服务和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农业领域,它们被用于监测作物生长状况和精准施药;在工业领域,用于管线和电力设施的巡检;在文化旅游业,它们参与视频拍摄、空中游览和城市观光;在物流业,它们负责货物配送和中短途客运;在公共服务领域,它们在医疗救护、应急救援、应急通信和消防救灾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在科学研究领域,它们则用于地理测绘和气象探测等任务。
3.低空经济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低空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形态,具有辐射面广、产业链条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等特点。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数据,预计到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而到2035年,这一数字有望进一步增长至3.5万亿元人民币。低空经济的产业链条包含众多要素,上游主要集中在飞行器的生产制造领域,中游则聚焦于低空飞行服务的运营,而下游则涵盖了各种低空活动。低空经济的影响范围广泛,涉及制造、物流、旅游、农业、应急响应、勘探等多个领域。其进一步的发展不仅能够激发新材料、新型基础设施、电池储能、装备智能化、服务运营等全产业链的升级潜力,而且在全社会的应用前景极为广阔。
4.各地政府加速布局低空产业发展
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持续推动,各地正迅速推进低空经济的布局。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个省(区、市)和100多个城市发布了相关政策措施,一个更为具体化的低空经济政策支持体系正在形成。例如,长沙和苏州等城市已经推出了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在空域管理领域,成都创新性地实施了空域管理的“报备制”,并成功推进了3个协同管理空域的建设;苏州则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构建了低空空域数字孪生系统和低空飞行数字底座,并开发了覆盖全市的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合肥支持在骆岗公园开通全球首条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商业化空中游览航线;长沙计划建立两大应用示范区,并开通eVTOL、飞艇商业化空中游览航线,未来还将逐步扩展至周边区域。
二、低空经济发展冷思考
尽管中国的低空经济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遭遇了诸多挑战与问题。因此,我们应保持冷静与审慎的态度,客观分析低空经济的发展潜力及其面临的挑战。
1.基础设施的不足
目前,我国面临硬件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和软件基础设施建设亟需加强的挑战。以通用机场的数量为例,截至2023年底,全国在册管理的通用机场数量仅为449个;全国通航使用的低空空域不到30%,分布不均且未能形成网络,特别是在关键区域的覆盖率不足,这使得满足多样化服务需求变得困难。城市空管信息系统、空域管理辅助系统、飞行服务站系统以及城市立体交通网等分散在航空、通信等多个领域,整合这些系统面临较大难度。此外,我国在支撑低空感知探测和通信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存在不足,这影响了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技术创新和市场培育仍显不足
首先,产业链上游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依赖程度较高。通用航空飞机主要依赖进口,无人机的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全球产业链,而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的整机制造尚处于起步阶段,自主产业链的保障能力不足。其次,技术瓶颈制约了产业的发展。飞行器装备制造面临技术难题、电池的密度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提升、高空态势感知与避障技术以及高精度智能驾驶技术等亟待突破。最后,下游场景应用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市场需求的培育亦显不足。低空应用场景尚未形成大规模效应,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有待加强,公众对低空旅游的认知度相对较低。低空经济目前尚处于萌芽阶段,商业模式构建与盈利能力提升面临巨大的挑战。与2022年的储能行业相似,低空经济同样面临着“一边狂热,一边盈利艰难”的困境。
3.低空经济领域面临人才短缺
低空经济是一个技术密集型领域,它包括了无人机技术、飞行器控制、机械制造、自动化控制、电子信息等多个专业方向,对从业者的跨学科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鉴于低空经济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相应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这直接导致了该行业专业人才的匮乏。据官方数据预测,仅无人机操控员这一新兴职业的人才缺口就达到了100万。此外,“无人机装调检修工”这一职位同样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新职业——无人机装调检修工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中国预计在十四五时期对无人机装调检修工的需求量将达到约350万人。
4.政策和法规的支持力度仍需增强
近年来,众多地区已经发布了相关的规划和扶持政策。然而,这些政策主要集中在低空制造领域,而关于低空基础设施建设、飞行保障以及运营保障的政策法规相对较少。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政策执行以及长期监管机制尚未完善。现行的法律法规难以满足无人机、飞行汽车、低空飞行等新兴业态和模式的快速发展需求。
三、低空经济发展建议
1.强化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提升物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紧跟低空基础设施的最新发展趋势,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制定低空经济领域的先进标准,并拟定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方针。加速推进新型低空飞行器起降设施的建设,并提前规划新能源航空器能源设施等关键基础设施。其次,增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发展低空飞行通信、导航、监视、气象监测等信息基础设施。构建低空飞行服务平台,将管理服务平台、通信基站、飞行场站、通航机场等纳入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发展范畴,建立全国性的低空飞行管理服务数字化统一平台,并支持有潜力的地区建立区域性平台。
2.增强低空科技创新引领
首先,推进新型通用航空装备研发,重点在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方面,加速核心技术攻关,如电池、电机等关键技术创新,构建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低空装备产品体系。其次,提升航空器设计与制造水平,使用先进材料和工艺,增强结构强度、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抗恶劣天气性能,并加强电子设备和系统研发,提高导航、通信、自动驾驶等技术的精度和可靠性。最后,推动低空经济产业成果孵化转化,支持建设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科技创新资源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打造科技成果孵化器、加速器,定期发布技术应用推广目录,建设线上发布大厅,推动供需精准对接。
3.推进低空经济产业化商业化
低空经济尚在起步,缺乏成熟发展模式。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策略。首先,需制定区域性低空经济发展规划,包括空域资源分析、产业定位和基础设施布局。其次,避免无序建设产业园区,寻求成本效益高的解决方案。最后,选择精准应用场景至关重要,优先考虑真实和刚性需求,如物流和客运,并确保新兴工具在效率、成本和客户满意度上优于传统方法。政府可以主动培育市场需求,例如通过释放城市治理需求,如农林植保、巡查、巡检和安防等业务,来引导、培育和推动低空应用场景的消费。
4.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首先,我们必须强化人才的引进与集聚。针对低空经济产业的发展需求,我们应优化人才支持政策,吸引并培养一支由高层次人才组成的梯队。通过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加速吸引相关领域的国际顶尖科学家,构建一个稳定且专业的研发、工程和管理团队。其次,我们需要建立健全低空经济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依托航空学院,我们应创建一个由学校、企业和第三方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专门培养飞行驾驶、机务维修、运营管理等各类低空经济专业人才。学院教育与企业实训应同等重视,行业与政府部门应携手推动制定标准化的教学内容和操作规范。
5.加强立法和政策保障
首先,必须强化低空经济发展的法律支持。在激励地方根据自身情况,开展低空空域管理、飞行规则标准和适航审定的先行先试的同时,应结合地方的实践经验,迅速在国家层面进行立法,对低空经济的协同、管控、标准、监管等方面进行明确规范。其次,需加速推进空域管理的改革。及时归纳并推广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试点经验,制定并推动实施空域分类标准,在促进空域商业化的同时确保运营安全与国防安全。同时,制定高效合理的通航空域飞行审批制度。
四、结论
中国低空经济的发展前景广阔,然而,我们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性地看待其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我们完全有能力推动低空经济实现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这不仅需要政策上的引导和扶持,还需要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的完善。同时,加强行业监管,确保安全运营,也是促进低空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低空经济在未来的天空中,能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