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未遇的大变局背景下,国内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大国博弈的广度和烈度不断上升,我国经济逐步进入到了产业结构性调整、供给结构性过剩、预期增长可能减缓的阵痛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十五五”不仅将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五年,也是完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的多项改革任务的攻坚期。因此,科学分析当今世界形势准确把握中国发展大势,是编制好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一、国际形势分析
(一)全球经济复苏与不确定性并存
当前,世界经济维持低位复苏态势,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动能相对较弱,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总体快于发达经济体。长期高利率环境下,发达经济体增长动能偏弱,对全球总需求形成一定抑制,需求偏弱叠加预期不确定性,大宗商品等资产价格呈震荡分化走势。美联储降息时机和力度仍有待观察,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更趋明显,美国大选等国际政治事件可能对国际政经环境产生复杂扰动,世界经济仍面临需求不足、部分国家债务负担加重、国际金融风险攀升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影响。
(二)全球公共债务率继续攀升
2023年,全球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同比增加了1.6个百分点,达到5.5%,全球公共债务小幅增加了2个百分点左右,占GDP的比重升至93.2%。在全球财政支出与2022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的情况下,财政收入下降成为财政赤字上升的主要驱动力。未来债务增长趋势严峻,各国面临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和地缘政治紧张等挑战,财政支出需求不断增加。
(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低碳等交叉融合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引领科技产业发展方向,开辟出新的巨大增长空间。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变革。世界主要工业大国纷纷制定发布制造业发展战略,加强前瞻谋划,明确发展重点,强化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抢占竞争制高点,夺取发展主动权。
(四)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
当前,全球产业链重组、供应链重塑、价值链重构不断深化。跨国企业供应链布局由传统成本和效率导向,转向更加重视韧性和安全,呈现出本地化、区域化、多元化等新特征新趋势,推动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深刻调整。与此同时,先进制造业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纷纷推进“再工业化”,推动高端制造业回流,新兴经济体凭借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五)全球能源与矿产资源格局重塑
全球经济疲软带动石油需求走弱,减产与增产博弈在“OPEC+”内部呈加剧化,非“OPEC+”产油国将引领全球石油供给能力增长。受能源转型、经济持续疲弱等因素影响,需求增长将持续放缓,并将在2030年之前全球石油等化石燃料需求将达到峰值(IEA,2023a)内逐步接近峰值。摆脱对化石能源依赖,加大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成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共识。
二、国内形势分析
(一)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
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人中等收入群体,拥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日益完备的基础设施网络,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居民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需求潜力巨大,产业新领域新赛道、短板领域、薄弱环节的投资还有很大空间,促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将为需求扩大提供持久活力。逆周期调节政策仍有足够空间,宏观组合政策加力提效,“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等重大举措正在加快推进,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量问题与结构矛盾并存
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有效需求不足,投资增长面临制约,居民就业增收难度较大,消费能力和意愿不够强。经济运行出现分化,行业冷热不均,一些传统行业企业发展面临较多困难挑战。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要素有序流动仍受到制约。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仍需夯实。因此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充分融入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各领域各环节,找准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新模式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全面提质产业体系,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培养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但是,区域发展仍面临动力不足、制度效能低、发展失衡等问题,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体现在东西部经济增长分化、产业结构与经济模式分化、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分化三个方面;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大城市和城市群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这有助于经济规模和效率的提升,但也加剧了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如乌海、阜新、抚顺等资源衰退型城市经济转型压力大,需要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大力度,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部分地区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面临严重的人口流失问题,“地区如何留住人才”难题进一步凸显,地区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
三、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十五五”时期我国面临的机遇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国际环境机遇、国内经济机遇、科技创新机遇以及国际合作机遇等。这些机遇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潜力,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把握和利用。
1.国际环境机遇
全球经济格局重塑。全球经济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格局重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望通过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进一步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实施为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往来和人文交流,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有助于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空间。
国际科技合作加强。科技创新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国际科技合作的加强有助于我国获取更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我国可以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2.国内经济机遇
消费结构升级。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我国消费结构正在不断升级。消费升级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旅游、文化、教育、医疗等服务业,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产业升级转型。我国传统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竞争力,但也需要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产业升级转型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如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空间。
绿色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推动绿色发展。这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
3.科技创新机遇
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快速发展。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推动我国经济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生物医药。生物医药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生物医药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新材料。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领域,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之一。通过加强新材料研发和应用,可以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4.国际合作机遇
自由贸易协定。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与东盟的自贸区3.0版谈判、海合会、挪威、新西兰、韩国、瑞士、孟加拉等国家和地区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这些协定的签署将有助于降低贸易壁垒,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多边金融机构。我国积极参与多边金融机构的合作与建设。通过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援助,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挑战
“十五五”时期我国面临的挑战涉及多个方面,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应对。
1.国际环境挑战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全球经济增速继续放缓,公共债务率攀升,这可能对我国的出口和经济增长带来压力。中美博弈进入最激烈最关键阶段,美国持续推动对华“去风险”,可能影响我国的国际经济环境。
地缘政治风险。国际关系复杂多变,地缘政治博弈激烈,可能对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经济合作产生不利影响,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危机可能对全球能源和粮食市场造成冲击,进而影响我国的能源和粮食安全。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发达国家推进“再工业化”,推动高端制造业回流,这可能对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造成冲击,新兴经济体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可能对我国在某些领域的市场份额构成威胁。
2.国内经济挑战
投资消费出口增长放缓。受全球经济和政治变化等因素影响,我国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趋缓,国内投资增速下降,居民消费的内需总量不足,出口增幅减少,导致经济增速降低。
产业转型升级压力。我国传统产业需要向高端制造迈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然而,这一过程需要时间和资源的投入,可能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可能对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体系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种种问题,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挖掘老年群体的潜力,是摆在我国面前的重要课题。
3.产业升级与社会转型挑战
产业链竞争力提升。在全球产业链重组、供应链重塑、价值链重构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提升我国产业链竞争力水平,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仍处在较低水平,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社会保障制度,需要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教育医疗等民生短板。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城乡和民生短板仍然存在,需要在“十五五”规划时期着重研究和逐步解决。
4.其他挑战
资源环境约束。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问题,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城乡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需要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十五五”规划期间,我国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在国内方面,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升级与转型加速推进,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绿色发展成为重要方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继续实施。在国外方面,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中美博弈加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国际科技竞争加剧以及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等因素将对我国高质量发展带来挑战。因此,我国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这些挑战并抓住机遇,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