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473455 13691128829
行业资讯
分析| 政府运作产业地产的优劣势
发布时间:2018-12-13 浏览量:2004
  中国产业地产与区域开发建设运营,从改革开放深圳特区诞生之初起,就已打下了深刻的政府的烙印。政府主导模式的优点是不言而喻的,庞大的产业资源倾斜、管理层的政策推动、巨额的资金输入,都赋予了开发区可观的经济扶持力量。

 
  可当地政府强而有力的指令性调控,导致促进产业发展与实际盈利能力越来越脱节,一定程度上适得其反。而不少这类产业地产,更是由于早期在规划上缺乏远见,其产业扶持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后劲乏力的问题已逐渐暴露出来。
 
政府主导模式的优势
 
  一、产业资源扶持优势
 
  政府主导的最大的优势莫过于资源聚拢能力。区域开发受益于政府集中统一、高权威性的指挥。苏州工业区、浦东新区等在一无所有的成立之初,就能得到政府连续不断的国内外庞大优质资源输入,为区域开发积蓄了雄厚的发展基础与资金实力。
 
  二、政府直接下发政策优势
 
  无论城市亦或园区,在品牌宣传、招商引资时,一大着眼点就是说明自己能为企业带来的政策优势。当地政府的支持政策、税收优惠、招商公信力等条件,为区域产业导入提供了开发公司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企业办理手续来回申请的时间。
 
  三、政府能忍受短期不盈利
 
  不少企业以生死线鞭策着自己快速赚钱。在卖房与产业之间犹豫不定,进两步退一步。而当地政府充裕的资源使其不必过分为迅速盈利困扰,虽然目前部分也在走圈地卖房路数,可毕竟有放长线,钓大鱼的经济基础。在此条件之下,当地政府还是能够果断遏制住某些急功近利的运营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的劣势
 
  一、区域开发与实际脱节
 
  单论中国区域开发的面积与GDP增长能力,只怕世界上无人能出其右。当地政府以整体策划、统一规划、全局统筹、分步实施的建设方式,为区域注入了全新活力。该模式下主导的区域开发,虽然客观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规划是与市场严重脱节的,区域开发设施并没能得到完善利用。究其原因,还是区域开发始终处在简单追求数量与表面的高大尚,至于建设开发完成之后如何运营,保证自己投入开发的每一块地都能得到高效的利用。
 
  二、商业模式未能打通
 
  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主要用于区域开发与产业地产相关建筑设施和住宅投资。可地区有限的财力是无法支撑高强度区域开发的,必然走上通过各种形式负债来填补巨额资金缺口的道路。如何有效解决区域开发资金链的后遗症成为了当务之急。其中一种方式是圈地卖房。从此角度而言,2018年初各地城市掀起的“抢人大战”与“抢房大战”,就是在变相依靠卖住宅回笼资金。但圈地卖房的模式在土地宏观调控、“房住不炒”的约束下,可行性越来越小。
 
  三、行政缺乏效率
 
  追求部门数量、内部层床叠加、难以有效协调、工资不上不下、以稳定为核心、行政效率低下、反复无常地打乱既定计划,基本是国有企业要克服的通病,区域开发也在其列。表面上看,管委会具有政府管理职能和相关的经济管理权限,为企业入驻、发展提供相关服务。可实际上,管委会地位界定似乎并没那么明确,作为行政主体,资格有所欠缺。身份权责的不清晰完全可能引来管理的混乱。
 
  来源:产业园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