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引导外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同时扩大自贸区试点。
而在全国两会期间,多个省市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提交提案议案,希望能够在内陆地区设立自贸区,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学者分析,现有四大自贸区在政府职能转变、贸易便利化、扩大开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自贸区试点的扩大,这四大自贸区依然承担着改革试验田的重任,改革要继续推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改革的成功与否也与第三批自贸区试点息息相关。
自贸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无论即将迎来三年试验期满的上海自贸区,还是挂牌即将满一年的天津、广东、福建三个第二批自贸区,在扩大开放、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等多个方面均有所建树。
以金改为例,上海推出自贸区金改40条,持续完善了自贸账户功能。而北方的唯 一一个自贸区天津也出台了“金改30条”,相关实施细则也相继出台。
在扩大开放方面,主打对台优势的福建自贸区已经引进服务领域外资企业540家,包括电子商务、文化创意、金融和类金融、旅游休闲、专业服务等,并先后推出20多项两岸经贸贸易便利化措施,使两岸货物、服务、资金、人员要素流动更加便利。
广东则在制度创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其制度创新包括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和金融创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事中事后监管等。在政务服务方面走在前面,所有涉区事项可以网上办理,率先推出行政违法行为的清单。
自贸区的改革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动力。以上海为例,2015年上海自贸区内一年新设企业数量相当于浦东开发开放25年来新设企业总数的十分之一,而且创造了浦东新区四分之三的生产总值,带动2015年浦东新区GDP增长9.1%,高出上海全市2.2个百分点。
广东自贸区公布的消息也显示,2015年,广东自贸试验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增长40%。这意味着广东自贸区创造的经济规模已相当于国内一座中等城市。
四大自贸区的改革也得到了高层的期许,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3月5日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就指出,希望上海坚持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深化改革攻坚,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要深化完善基本体系,突破瓶颈、疏通堵点、激活全盘,率先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加快形成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
改革、开放、发展并行
现有自贸区的改革进展,与即将到来的下一批自贸区试点息息相关,目前已经进行的改革举措和理念也能为其提供借鉴。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可能会有第三批,甚至更多自贸区的诞生,但是,前提是上海自贸区必须成功。这里的成功就在于上海自贸区当时设定自贸区的目标,是希望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打造世界一流,开放度最 大的自贸区,而这样的目标应当矢志不渝。
因此,周汉民对上海自贸区的第三年寄予厚望。他认为,上海自贸区改革的步伐可以更快一点,改革的举措也可以更大一些,改革的目标可以更清晰一些。最关键的就是要真正做好国家进一步开放的压力测试。
周汉民认为,中美双边投资协定已经七年了,行将进入尾声,这一协定所产生的负面清单,上海自贸区当未雨绸缪,预先试验,在协定生效之后成为全国开放的先例。
“第三年的上海自贸区,其实离三周年不过就是还有几个月,我们一定得坚定信心,不辜负国家将上海自贸区作为改革试验田和压力测试厂的重任。”周汉民说。
对外经贸大学FDI研究中心主任卢进勇认为,某种程度上来说,自贸区的扩大试点是对前两批自贸区的肯定。这也说明新自贸区不会分散现有四个自贸区的优势,因为其地域、定位、试验内容都不一样。
对于下一批自贸区试点,卢进勇表示,中西部要突出自身特点,在功能定位、试验内容上都有鲜明的中西部特色,前后几批自贸区应该说是继承互补、相互促进的关系。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兆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国经济要通过扩大开放倒逼改革,从这个角度上讲,扩大自贸区的试点有其促进作用。此外,不同的自贸区,和本地的经济发展特点、产业结构等息息相关,也有各具特色的对外侧重点,不同的自贸区之间也可以起到补充学习和互相推动的作用。
张兆安指出,随着开放程度的扩大,对自贸区现有的制度和体制机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自贸区在深化改革上要注意与这种趋势互相结合,改革、发展和开放三者是并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