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央多次提出供给侧改革,四川该如何贯彻落实?有没有一些具体思路?发布会上,本报记者将上述问题抛给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唐利民。
唐利民的回答,从生活中的现象说起。今年国庆,大量中国人到日本旅游,带回的产品中不少是马桶盖。还不止是日本,中国人出国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大量抢购当地的商品。
一连串的问题旋即产生?“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到国外购物?为什么在国内又不买?是他们的消费能力不够吗?”在不断的追问中,答案逐渐清晰。“问题不在需求,而在于供给,在于我们的产品和需求没有对上口。”唐利民自问自答。
延伸开去,不只是马桶盖的问题。整个供求关系中,都存在类似问题。唐利民说,过去,我们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属于“需求侧”,主要针对需求不足这个矛盾。但问题在于,需求端发力并没有真正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老百姓真正需要什么,供应端没有明白,也没有跟上。
症结看准了,药方自然也就好开了。唐利民介绍:从明年开始,四川省产业和投资将进一步优化调整。
先说产业。唐利民介绍,未来的重要任务是要让产业升级,使我们的产品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不仅要针对中国市场,而且要针对全球市场改善产品供给,要让中国人像欧洲人、美国人会大量购买中国商品一样,自己喜欢买国产商品。
具体来说,就是要大力发展“双五”产业(即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和“双七”产业(即七大优势产业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今后投资促进的重点产业。根据供给来改革和调整,使产业升级,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再说投资。此前,四川省的投资总量中,以“铁公基”为代表的基础设施一直占据较大份额,今后,除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外,要进一步扩大产业,尤其是技术改造投资在全省投资大盘中的比例。
供给侧的改革,甚至应该从供给的方向着力。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从文化的角度诠释供给侧改革。近年来,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但文化的供给依然按照原来的模式提供,让大量文化产品闲置在传统村落,而城市人口聚集的新型社区却成为空白,今后,文化产品的供给侧改革,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调整方向,顺应城镇化的规律,将文化产品的供给重点从传统乡村转移到新型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