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473455 13691128829
卡脖子还是找路径?十五五安全应急装备AI落地难的破局思考
发布时间:2025-07-14 浏览量:18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中,人工智能(AI)技术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正深刻地变革着各个行业。安全应急领域,作为守护社会稳定、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防线,对AI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寄予厚望。然而,在“十五五”规划推进的进程中,安全应急装备AI落地却遭遇重重困境,这究竟是被技术、市场等因素“卡脖子”,还是缺乏有效的落地路径?深入剖析这些难题,并寻找切实可行的破局之法,是当下推动安全应急领域智能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AI在安全应急装备领域的应用潜力  

1752465201542104.jpeg

AI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分析、模式识别和智能决策能力,在安全应急装备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风险监测预警方面,AI可以实时处理来自各类传感器的海量数据,通过数据分析预测技术,提前感知潜在的安全风险。例如,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利用AI算法对地质、水文、气象等多源数据进行融合分析,能够实现对灾害的精准预警,为应急响应争取宝贵时间。在工业安全生产中,通过AI图像识别技术对工厂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能够及时发现设备故障隐患,避免事故发生。华为盘古大模型已在矿山监管中取得实效,特别是在多绳摩擦提升系统中,它解决了人工巡检精度低、实时性差的问题。在立井提升井底堆煤监测中,AI能根据堆煤情况分级预警,提醒员工及时清运,有效避免相关安全隐患。  

在应急救援行动中,AI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智能救援机器人可以在危险环境中代替救援人员执行搜索、救援任务,利用其搭载的AI视觉和导航系统,快速准确地找到被困人员位置,并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后方指挥中心。AI还可以通过对救援现场复杂情况的分析,为救援人员提供最佳救援方案,优化救援资源调配,提高救援效率。在复杂区域救援等场景中,AI技术的优势得以凸显,能够帮助救援团队更高效地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在安全应急管理决策层面,AI能够整合历史数据、实时信息以及专家知识,构建智能决策模型,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通过模拟不同应急场景,预测事件发展趋势,评估不同应对措施的效果,辅助制定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应急预案,从而提升应急管理的整体水平。  

“十五五”期间安全应急装备AI落地难的现状剖析 

1752465227758053.jpeg

尽管AI在安全应急装备领域潜力巨大,但在“十五五”规划实施过程中,其落地推广却困难重重。  

技术瓶颈制约  

一方面,AI技术本身的成熟度有待提高。安全应急场景往往具有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AI算法的可靠性、准确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极高要求。现有的AI模型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时,容易出现误判、漏判等问题。例如,在火灾现场,烟雾、火光以及复杂的环境因素会干扰AI图像识别系统,导致对火势蔓延方向和被困人员位置的判断出现偏差。部分AI算法在处理小样本、多模态数据时,性能表现不佳,难以满足安全应急领域对数据精准分析的需求。  

另一方面,AI与安全应急装备的集成技术尚不完善。安全应急装备种类繁多,涉及机械、电子、通信等多个领域,要实现AI技术与这些装备的深度融合并非易事。不同装备之间的数据接口、通信协议不统一,导致AI系统难以有效获取和处理各类装备的数据。在一些老旧应急装备的智能化改造过程中,由于硬件设备的限制,无法支持AI技术的运行,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硬件升级,这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实施难度较大。  

数据困境凸显  

数据是AI技术的“燃料”,但在安全应急领域,数据问题成为了AI落地的一大阻碍。数据的质量参差不齐。安全应急数据来源广泛,包括传感器采集、人工录入、社交媒体等,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难以保证。部分传感器可能存在故障或误差,导致采集的数据失真;人工录入数据时可能出现错误或遗漏;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则存在虚假、片面等问题。这些低质量的数据会严重影响AI模型的训练效果,导致模型预测不准确。  

数据的共享与流通不畅。安全应急涉及多个部门和机构,如应急管理部门、消防部门、医疗机构、气象部门等,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往往处于分散状态,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由于数据权属、隐私保护、安全等方面的担忧,部门之间数据共享意愿较低,形成了“数据孤岛”。这使得AI模型无法获取全面的数据进行训练,限制了其在跨领域、跨场景应用中的能力。  

应用场景复杂多变  

安全应急场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超出想象。不同类型的灾害事故,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发生机制、演变过程和应对方式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类型的灾害,在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山区和城市发生地震,其救援难度、影响范围以及所需的应急装备和策略都存在很大差异。AI技术难以针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场景构建通用的、适应性强的模型。  

此外,安全应急场景对及时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一旦发生灾害事故,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准确响应,否则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AI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网络延迟、系统故障等因素影响,导致响应时间延长或决策失误。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如通信中断、电力故障等,AI系统甚至可能无法正常工作,这使得安全应急部门在应用AI技术时存在顾虑。  

专业人才匮乏  

安全应急装备AI落地需要既懂AI技术又熟悉安全应急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这类专业人才极度短缺。在高校教育体系中,AI与安全应急相关专业的交叉融合不够,培养出的人才往往只精通某一方面知识,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安全应急领域的从业人员大多缺乏AI技术背景,对AI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限,难以将AI技术有效地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企业在招聘这类复合型人才时也面临困难,导致相关项目的研发和推进受到制约。  

破局路径探索  

面对安全应急装备AI落地难的诸多困境,我们需要积极探索有效的破局路径,推动AI技术在安全应急领域的广泛应用。  

攻克关键技术难题  

加大对AI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重点突破AI算法在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准确性和适应性问题。研发可解释性AI算法,使AI模型的决策过程和结果能够被理解和验证,提高其在安全应急领域的可信度。加强AI与安全应急装备集成技术的研究,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和通信协议标准,促进AI系统与各类应急装备的无缝对接。推动边缘计算、云计算等技术在安全应急领域的应用,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和系统的稳定性,降低对网络的依赖。  

强化数据治理  

建立健全安全应急数据标准体系,明确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处理等环节的规范和要求,提高数据质量。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建立数据质量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数据中的错误和偏差。搭建安全应急数据共享平台,通过制定合理的数据共享政策和激励机制,消除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促进数据的流通与共享。在数据共享过程中,要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采用加密、匿名化等技术手段,确保数据的安全使用。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和挖掘,为AI模型训练提供丰富、高质量的数据资源。  

适配多样化应用场景  

针对安全应急场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开展场景化AI模型研发。深入分析不同类型灾害事故的特点和规律,结合实际应用需求,构建针对性强的AI模型。对于地震救援场景,可以研发基于地震波传播特性和建筑物结构特征的AI救援决策模型;对于火灾场景,开发能够适应不同火灾类型和环境条件的AI火势预测与灭火方案生成模型。通过开展大量的模拟实验和实际案例分析,不断优化和完善这些模型,提高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建立安全应急AI应用测试验证平台,模拟各种真实场景对AI系统进行测试和验证。在测试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种极端情况和不确定性因素,检验AI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适应性。只有经过严格测试验证的AI系统,才能在实际安全应急工作中推广应用。同时,加强对AI系统的实时监测和反馈调整,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及时对模型进行优化和改进,确保其始终能够满足安全应急工作的需求。  

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高校和职业院校应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设置AI与安全应急相关的交叉学科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培养既掌握AI技术核心知识,又熟悉安全应急业务流程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安全应急部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锻炼和提升能力。安全应急部门和企业要重视内部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定期组织AI技术应用培训课程,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授课,提高员工对AI技术的认知和应用水平。鼓励员工自主学习和探索,通过内部竞赛、项目实践等方式,激发员工学习和应用AI技术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引进外部专业人才、开展技术合作等方式,充实安全应急装备AI领域的人才队伍。  

结语  

“十五五”期间,安全应急装备AI落地难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绝不是无法突破的“卡脖子”困境,而是需要积极寻找有效路径的发展难题。通过攻克技术瓶颈、强化数据治理、适配复杂应用场景以及培养专业人才队伍等多方面的努力,让AI技术在安全应急装备领域真正落地生根,为保障社会安全稳定、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巨大作用,推动安全应急领域实现智能化、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为国家的长治久安筑牢坚实的科技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