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473455 13691128829
十五五安全应急装备产业发展机遇与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5-07-02 浏览量:20

你知道吗?过去五年,全球安全应急装备市场规模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预计未来三年这一增速将保持在10%-15%;2020-2022年我国安全应急装备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达到15%,预计2023-2025年政策集中发力期,增长率有望提升至20%左右。然而,在这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我国安全应急装备产业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发展机遇?又该如何规划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全球应急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安全应急装备产业的世界。  

1751440839184989.jpg

小编日前采访了在安全应急产业研究方面的专家中企规划院院长黄永刚,他提出,安全应急装备需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通过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助力我国从装备制造大国转向全球应急产业链主导者,同时保障民生安全与区域经济韧性。  

安全应急装备产业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需求下,正处于战略转型与升级的关键节点,把握机遇、科学规划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以下将围绕该产业发展机遇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规划建议。  

一、发展机遇分析  

(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国家高度重视安全应急产业发展,将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扶持。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从过往数据来看,在政策引导下,2020-2022年安全应急装备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达到15%,预计在2023-2025年政策集中发力期,增长率有望提升至20%左右。  

同时,围绕技术创新、应用推广、生态建设等方面部署了10项重点任务。国家增发特别国债用于灾后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进一步推动了安全应急装备市场的需求增长。据统计,自特别国债发行以来,相关地区安全应急装备采购量较以往同期增长了30%。  

(二)市场需求不断升级  

随着全球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对公共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安全应急装备的市场需求持续扩大。根据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过去五年,全球安全应急装备市场规模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预计未来三年这一增速将保持在10%-15%。  

特别是在高层建筑、大型综合体、地下空间等特殊场景,以及危化品安全事故、矿山(隧道)安全事故等领域,对先进适用的安全应急装备需求尤为迫切。以高层建筑火灾救援装备为例,近年来高层建筑数量不断增加,相关火灾救援装备的市场需求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此外,家庭应急市场也逐渐兴起,个人和家庭对安全应急产品的消费不断升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家庭应急包等产品的市场销量在过去三年中增长了50%。  

(三)技术创新加速推进  

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在安全应急领域的融合应用,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智能无人机、感测设备、通信设备、机器人等新型装备的广泛运用,起到了替代人力、提升救援效率和安全性的作用。  

例如,全地形车可以爬70度陡坡并在水中航行,破拆机器人可实现狭小空间无人化救援,消防机器狗能深入险境执行任务,这些创新产品显著提升了应急救援能力。据行业报告显示,采用新型智能装备的救援行动,救援效率平均提高了40%,人员伤亡率降低了30%。  

(四)产业生态逐步完善  

近年来,我国安全应急装备产业集聚发展成效显著。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批复了多家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东部、中部地区示范基地数量占据全国较大比例。截至目前,全国已批复的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数量达到50个。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及最新公开信息,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批复的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含创建单位)总数和区域分布情况如下:  

1. 示范基地数量统计  

示范基地:首批正式命名8家(综合类或专业类)  

创建单位:首批获批18家(示范基地培育单位)  

总计:26家(8家示范基地+18家创建单位)  

2. 区域分布占比  

(1)东部地区(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  

数量:共12家,其中长三角7家、京津冀2家、粤港澳3家  

占比:12/26≈46.2%  

(2)中西部地区:  

数量:26-12=4家(覆盖四川、湖北、湖南、安徽等省份,如德阳、随州、长沙等基地)  

占比:14/26≈53.8%  

3. 综合数据表

微信图片_20250702151409.png  

4. 补充说明  

(1)数据时效性:以上数据为2023年底统计结果(截至首批授牌)。根据计划,到2025年目标培育50家左右示范基地(含创建单位),但2024-2025年新增名单尚未在公开信息中完整披露。  

(2)最新建设动态:  

京津冀:2025年已形成“2+6”集群格局(石家庄、唐山为核心),整合5个示范基地(含创建单位)。  

玉林市:广西首个国家安全应急产业园一期将于2025年7月底竣工,但尚未列入国家级示范基地名单。广西定位首个集监测预警、安全防护、救援保障,以及研发、生产、服务、运营于一体的综合型安全应急产业园区。  

广州:2025年5月开园的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应急产业园(黄埔区),定位为产业服务综合体,未提及示范基地资质。  

这些示范基地内重点企业云集,涵盖了徐工集团、山河智能、三一重工等安全应急龙头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据统计,示范基地内企业之间的合作项目数量在过去两年中增长了60%,产业协同效应日益凸显。  

二、发展规划建议  

(一)加强技术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中企规划院院长黄永刚指出,技术创新是安全应急装备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必须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1.开展重点装备研发攻关:围绕重大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急需装备,通过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重大专项或重点研发计划,开展核心技术研发与工程化攻关。聚焦地震和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城市内涝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城市特殊场景火灾、危化品安全事故、矿山(隧道)安全事故等重点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技术先进、质量优良、满足需求的安全应急装备。例如,在地震救援装备方面,研发具有更高灵敏度和精准度的生命探测仪,提高救援效率。  

2.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创新。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联合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据不完全统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项目成功转化率较单一主体研发项目提高了35%。  

(二)推广应用示范,提升装备应用水平  

1.加强应用推广力度:面向重大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场景,推广一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显著应用成效的安全应急装备。通过举办博览会、展会、技术交流会等活动,加强装备宣传推广,提高用户对新型装备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近年来,通过各类推广活动,新型安全应急装备的市场认知度提高了40%。  

2.开展应用示范工程:在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开展安全应急装备应用示范工程,通过实际案例展示装备的性能和优势,引导用户积极采用先进装备。同时,建立应用反馈机制,及时收集用户意见和建议,为装备改进和升级提供依据。据示范工程反馈数据显示,经过应用反馈改进后的装备,用户满意度提高了25%。  

(三)优化产业布局,构建产业生态体系  

1.培育龙头企业:支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重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整合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格局。目前,行业内龙头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市场份额提高了15%,带动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发展。  

2.建设产业示范基地:继续培育和创建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东部引领带、中部连接轴、西部崛起带的空间布局。加强示范基地内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和产业链合作,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预计未来三年,新创建的产业示范基地将带动区域内安全应急装备产业规模增长30%。  

3.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鼓励各地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鲜明的安全应急装备产业集群。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促进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据调查,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技术交流频率较集群外企业提高了50%,产品创新周期缩短了20%。  

(四)完善标准体系,提升产品质量水平  

1.加快标准制修订工作:组建安全应急装备标准化工作组,加快推动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工作。制定和完善安全应急装备的产品标准、技术规范和检测方法,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适用性。目前,已制定和修订的安全应急装备标准数量较五年前增长了40%,为产品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2.加强质量监管:建立健全安全应急装备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对生产企业的质量监督和检查。推动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产品和企业,依法进行处罚和整改。近年来,通过加强质量监管,安全应急装备的产品合格率提高了15%。  

(五)加强国际合作,拓展海外市场空间  

中企规划院院长黄永刚强调,国际合作是提升我国安全应急装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拓展海外市场。我国安全应急装备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了强大的服务能力和责任担当。凭借着精湛的工艺、创新的设计和高效的性能,它们成为国际社会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危机的重要支撑。无论是地震后的废墟救援,还是疫情期间的医疗物资保障,中国安全应急装备都以专业、负责的态度,为全球安全稳定筑牢了坚实的防线。  

中国安全应急装备行业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积极走向国际市场,为全球安全应急事业添砖加瓦。这些装备集成了先进的科技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可靠性,能够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发挥关键作用。它们不仅为受援国家提供了及时的救援支持,还促进了国际间在安全应急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全球安全应急水平的整体提升.  

1.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参与国际安全应急装备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中国主导的应急救援装备标准转化为ISO国际标准,为国产装备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技术支撑。目前,我国参与制定的国际安全应急装备标准数量逐年增加,在国际标准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2.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中欧应急救援联合演习、东盟灾害管理合作机制等平台,推动国产装备进入欧盟、东南亚等国际市场。近年来,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我国安全应急装备的出口额增长了30%。  

3.拓展海外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拓展海外市场空间。加强对海外市场的调研和分析,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和政策法规,为国产装备的出口提供有力支持。据统计,已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的企业,其海外市场销售额占比达到一定的份额  

三、结语  

安全应急装备产业作为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的关键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面对政策红利、市场需求升级、技术创新加速和产业生态完善等发展机遇,我们应积极发挥政产学研用桥梁纽带作用,围绕安全应急机器人等重点领域开展产业研究、技术标准、测试验证、供需对接、信息服务等工作,促进跨领域与行业交流,共同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探索,加快构建产业生态。正如中企规划院院长黄永刚所期望的,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推动我国安全应急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全球应急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