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简称“专项债”)作为国家逆周期调节的重要工具,在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随着2025年的到来,专项债政策迎来了一系列新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着地方政府的资金使用,也深刻影响着基础设施和城市更新项目的推进。以下是对专项债新政策趋势的深度解析。
一、专项债发行规模持续扩大
根据财政部的规划,近年来专项债的发行规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2024年新增专项债券发行规模达到4万亿元,而预计2025年专项债发行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以上,甚至有望突破4.5万亿元。这一规模的持续扩大,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有助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的快速发展。
二、投向领域更加多元化
2025年,专项债的投向领域更加多元化,不仅涵盖了传统的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等领域,还新增了收购存量商品房、盘活闲置土地、前瞻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及城市更新等方向。这些新领域的加入,突破了传统的基建边界,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
同时,专项债政策还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未纳入清单的项目均可申请专项债资金。这一灵活机制有效缓解了专项债项目匮乏的问题,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更多的资金申请空间。
三、资本金使用范围扩大
根据新政策,专项债资金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新增了包括铁路、收费公路、干线和东部地区支线机场、内河航电枢纽和港口、货运综合枢纽、城市停车场、天然气管网和储气设施、煤炭储备设施、城乡电网、新能源等多个领域。此外,还将保障性住房、新型基础设施以及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等纳入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专项债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上限也从25%提升至30%,这将为特许经营项目提供新的融资渠道,进一步推动基础设施和城市更新项目的发展。
四、优化专项债券额度分配
在额度分配方面,新政策坚持正向激励原则,统筹考虑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战略和重大项目支出需要,以及各地区债务风险、财力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额度分配将向项目准备充分、投资效率较高、资金使用效益好的地区倾斜,确保专项债券规模与地方财力、项目收益平衡能力的匹配度。
这一优化措施将有助于提高专项债券的使用效率,避免资金浪费和债务风险累积。同时,也将推动在建项目续建完工和国家重大战略项目落地实施。
五、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效率
为更好地发挥专项债的积极作用,新政策还创新了一系列管理机制。例如,开展“自审自发”试点,下放专项债券项目审核权限。在部分管理基础好的省份以及承担国家重大战略的地区,地区项目清单报经省级政府审核批准后可立即组织发行,而不再需要上报发改委、财政部审核。
此外,专项债审核节奏也从原先的“一年一审”改为“常态化申报、按季度审核”,从而加快专项债项目审核效率。这些创新机制将大大提升专项债的发行和使用效率,为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便利。
六、强化监管确保资金安全
在监管方面,新政策建立了“项目-资产-现金流”全生命周期监测流程,严禁挪用资金偿还隐性债务。各级财政部门要对违规使用专项债券资金的地区,依法依规采取扣减限额、约谈通报、考核监督等方式严肃处理。
这一举措将加强对专项债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债务资金真正用于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时,也将提高地方政府对专项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规范性,避免资金流失或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