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低空经济融合发展经济学家范恒山指出,低空经济既继承了传统通用航空业态,又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新型低空生产服务方式,依赖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技术赋能,形成了一种容纳并推动多领域协调发展的极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综合经济形态。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低空经济具有空间立体性、区域依赖性、数字生态性、产业融合性、辐射带动性以及创新驱动性等特征。
空间立体性。低空经济以低空空域为活动空间,不仅仅局限于地面或空中某个单一维度,而是将经济活动由地面向空中延伸,由“平面经济”向“立体经济”转变,表现为一种三维空间的立体经济形态。低空经济的许多作业都是“飞行在空中,作用在地面”,空地之间的衔接十分紧密。这种紧密性使得低空经济能够充分利用三维空间资源,实现更高效、更灵活的作业方式。
区域依赖性。低空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区域内的低空资源条件,包括空域资源、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不同地区的空域开放程度、空域管理能力以及空域使用效率会存在差异,这直接影响到低空经济在该区域的发展潜力和速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区域性特征。
只有在产业集群效应明显的区域,低空经济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快速增长。不同地区政府在低空经济领域采取的政策导向、支持力度以及监管模式也会导致区域间低空经济发展的差异化。
数字生态性。低空经济是由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飞行运营和市场应用等核心企业、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等多主体构成的开放式数字生态系统。依托低空经济产业链,各主体通过数据、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建立相互依赖的合作机制,实现产业生态系统内数据、资源、技术的共享与协作。三大通信运营商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技术手段,在低空经济领域进行了布局与谋划。中国移动联合合作伙伴共同发布了十大低空网联应用场景,这些场景涵盖了低空经济的多个方面,如无人机物流、低空旅游、环境监测等。这一举措展示了中国移动在低空通信领域的深厚积累和技术实力,也为低空经济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参考。
产业融合性。低空经济的产业融合性体现在低空经济与其他产业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上,具有跨界性,主要体现为“运行模式上的融合性”。例如,低空经济可以与农业、林业、电力、公安、医疗、体育等多个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形成“低空+农林”“低空+电力”“低空+公安”“低空+医疗”“低空+体育”等融合模式。这些融合模式不仅拓展了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低空经济的融合性还催生了一批新生业态,如低空旅游、低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
辐射带动性。低空经济与临空经济、航空经济、枢纽经济相似,具有由局部的点向广域的“核”转变的辐射带动性。一方面,低空经济涉及基础设施、飞行器制造、应用场景、服务保障等领域,无人驾驶飞行、低空智联网等技术与空域、市场等要素相互作用,带动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和低空飞行保障等领域发展,形成生态价值共同体。另一方面,低空经济对周边地区产业的扩散与带动作用。低空经济利用经济枢纽强大的资源吸附能力,可加速各生产要素资源的汇集,在技术的交互作用下促进枢纽、产业和区域同频共振,构建功能完善的产业生态圈,辐射带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多方价值共创,重构价值创造过程。
创新驱动性。随着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泛应用,低空经济在航空器制造、低空通信、导航、监视、识别、反制以及低空数据管理和使用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突破。例如,eVTOL的研发和试飞成功,为城市低空载人飞行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发的高比能混动力电源,为无人机提供了更优动能;浙江一家企业研发的9座混动飞机,能够降低70%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