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473455 13691128829
​全国各地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模式探讨
发布时间:2024-12-04 浏览量:62

低空经济-1.png

低空经济发展前景广阔,被认为是高速交通运输的“第四次革命”,有望成为继新能源汽车之后又一个“换道超车”领域。本文介绍了低空经济发展现状,总结了先进城市的经验做法,并提出构建低空经济政策体系、提升低空科技创新水平、招大引优做强产业、加强应用场景开发和完善产业配套服务五点建议。  

一、概况  

1、定义。低空通常指距正下方地平面垂直距离在1000米以内的空域(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和实际需要可延伸至3000米)。低空经济就是以这部分空域为依托的经济活动,包括民用有人驾驶、无人驾驶航空器,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和辐射带动的相关领域。  

2、主要应用场景。  

包括交通、物流、旅游、农业、巡查、消防、测绘、医疗、应急等,具有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等特点。   

物流:无人机物流运输已成为无人机产业发展重要的应用场景,顺丰、京东、中通、美团等企业正在全国布局无人机物流网络。   

客流:eVTOL(电动垂直起降)空中交通正成为低空经济的关键。民航局已向广州亿航智能公司颁发全球首个eVTOL载人飞行器型号合格证。2025年我国民用无人机产业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工业级无人机将成主力机型,eVTOL将成为新起之秀,快速推进商业化。未来低空经济应该是多层含义的万亿产业新赛道。  

3、产业链相关情况。上游产业主要涉及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领域研发、制造和供应,如芯片、电池等。中游产业主要涉及无人机、直升机、eVTOL等飞行器的生产设计和制造。下游产业主要涉及飞行人员培训以及相关的配套软硬件产品、保障服务等产业,以及各类应用场景。  

4、发展前景广阔。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我国民用无人机产业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工业级无人机将成主力机型,eVTOL将成为新起之秀,快速推进商业化。未来低空经济应该是多层含义的万亿产业新赛道。  

二、低空经济发展现状  

1、产业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重点省(市)陆续出台支持政策。2024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无人机产业迈入“有法可依”的规范化发展新阶段。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将“低空经济”有关内容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如广东、安徽、浙江、山东、陕西等;部分重点城市如武汉、合肥、深圳、广州、苏州等城市已陆续出台相关规划或支持政策。  

2、低空经济产业快速扩张。截至2023年8月底,国内现有实名登记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已超过111万架,与2022年底相比增幅达15.9%。《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2月,中国低空经济领域共有企业超5.7万家,近年来企业注册数量整体呈现增长趋势。  

3、低空经济规模突破5000亿元。据相关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增速为33.8%。其中,低空经济规模贡献中低空飞行器制造和低空运营服务贡献最大,接近55%,围绕供应链、生产服务、消费、交通等经济活动带来的贡献接近40%,而低空基础设施和飞行保障的发展潜力尚未充分显现。  

4、广东省是全国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引领者。我国无人机企业分布广泛,华南和华东无人机产业发展较为迅猛。其中,以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无人机产业集群集聚度最高。目前,广东的无人机出口量占全国90%以上,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70%的市场份额,载人通航业务全覆盖大湾区城市群。  

三、先进城市发展低空经济的经验做法  

1、深圳:加速布局“天空之城”。  

在低空空域管理、飞行规则标准和适航审定等方面先行先试。发布《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率先就低空经济产业立法,对低空经济的协同、管控、标准、监管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规范。支持产学研协同发展,推动运营企业、科研院所组建智慧空中交通运行实验室等创新机构,推动成立深圳市低空经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鼓励企业联合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制定低空制造、低空应用、低空保障等领域的标准。推进低空智能基础融合设施建设,推动构建支撑低空经济的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四张网”。推动升级完善龙岗区无人机测试场,提升坪山区智能网联测试场无人机测试功能,开展盐田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融合飞行基地建设。积极支持企业探索无人机即时配送、城际运输等低空物流业务,支持通用航空企业开展载人空中交通商业化运营,前瞻布局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商业运营场景,探索城市空中交通新业态。  

2、南京:低空经济成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  

聚焦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低空运营服务、低空飞行保障等“端、网、云、用”重点环节,系统做好产业规划,加快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形成集群集聚、特色错位的产业布局。依托南航等重点高校院所,组建紧密协同的创新联盟,完善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高效配置空域、数据等关键要素,探索和拓展“低空+”在物流、救援、商务、旅游、治理等领域的各类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低空经济新业态。加强公用起降场所、飞行服务基地以及5G通信、高精度导航等基础设施建设,在空域保障、行政审批、金融支持等方面加大改革探索,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一流环境。  

3、合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低空之城”。  

合肥市政府对低空经济项目给予高度重视与支持,截至2024年4月,合肥已集聚低空经济企业100余家,初步形成集研发、制造、销售、运营、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市政府组建低空经济发展专班,专职从事低空经济谋划研究、统筹调度、产业培育、场景拓展等各项工作。重点拓展载人观光游览、高速长航时巡检、消防救援、物流配送等应用场景,并尽快开通相关航线。将联合头部企业编制低空经济行业前沿的地方标准,申报一批低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编制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导则,明确起降设施布设点位、建设标准等,为低空经济发展赋能。  

四、其他地区的建议  

1、构建低空经济政策体系。  

成立由当地市领导挂帅的低空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发改、交通、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合起草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产业培育壮大、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场景创新一体布局,高位统筹低空经济发展。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围绕低空飞行服务、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平台载体、示范应用场景等方面出台支持措施,对低空经济关联企业实施必要的财政、土地、准入等政策优惠,全面拓宽信贷、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融资渠道。  

2、提升低空科技创新水平。  

依托当地或周边航空院校等平台,支持产学研协同发展,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设立低空经济产业研究院、运行实验室等创新机构。依托院校等机构建立健全低空经济人才培养体系,拓展产教融合新模式,定向培养飞行驾驶、机务维修、运营管理等各类专业人才。  

3、招大引优做强产业。  

建议以生依托有潜力及能力的企业,建立低空经济产业化园区,不断提升区域产业承载和服务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引国内外龙头企业和科创项目落户。建立招商项目库和招商企业目标库,成立低空经济专业招商团队,重点引进eVTOL、无人机、固定翼、飞艇等航空器整机及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领军企业,对将研发、生产、制造项目落户扬州的企业给予奖补。支持本地企业通过上市融资、战略投资、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引导关联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集中集聚,促进低空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4、加强应用场景开发。   

鼓励各相关部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加大无人机在交通管理、应急救援、城市消防、城市治安、血液运输、国土测绘、水务监测、电力巡线、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依托本地及周边通用机场建设,联合京东、顺丰等国内知名物流企业,探索无人机“闪送”试点,打造低空物流重要基地。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培育“低空+体育”“低空+旅游”应用场景,推进立体交通建设,构建低空文旅新业态,实现关联业态融合发展。  

5、完善产业配套服务。  

 建设集无人机综合应用平台、无人机检验检测中心、无人机一机一码认证中心、无人机管控平台、低空融合飞行服务平台等于一体的低空经济综合服务平台,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制定城市低空航路管理办法,分层划设低空航路航线,科学规划无人机城市航路,实现无人机、有人机融合有序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