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提出了未来产业这一重大时代命题,之后“未来产业”一词在中央重大会议及政府工作报告中被不断提及。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当下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走向深入的必要之举,而未来产业作为“优质土壤”,依托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方兴未艾,为了赢得未来产业发展先机,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强了对未来产业的谋划布局,未来产业俨然成为主要经济体抢占世界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发展未来产业,在科技和产业“加速跑”的当下,对我国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旨在对未来产业的内涵和本质、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实现路径等多维度进行阐述和分析并提出建议。
01未来产业解析
(一)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未来产业
我国自2009年首次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后,一直将其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由“十二五”初期的不足5%快速上升至13%以上,同时,5G通信、新能源汽车等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量子科学、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能源等为代表的前沿科技持续涌现,全球产业新革命已步入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面对这样的国际契机,我国需要通过前瞻性的谋划,化挑战为机遇。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我国未来产业发展主要聚焦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产业方向。
“未来产业”的概念源自世界各国和地方政府的产业发展实践。当前,未来产业研究处于萌芽阶段,学术界和产业界尚未统一相关概念界定,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未来产业是由前沿科技驱动,处于萌芽期和成长初期,将对经济体系与社会变迁起关键性、支撑性和引领性作用的战略性先导产业。
一是由前沿技术突破和颠覆性创新驱动
未来产业的核心在于突破前沿科技,推动产业化生产的加速,是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当前,我国科技正在从“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全面转变,这意味着我国科技和产业发展越来越多地进入“无人区”,着意味着我国未来产业发展模式需要从原先的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今年1月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将打造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第三代互联网等十大创新标志性产品,从各省份规划的重点发展产业来看,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将视角聚焦于量子技术、合成生物、人工智能、新材料、深海空海开发、类脑智能等领域。中央和地方的产业布局方向开始向重点产业链上的前沿关键技术倾斜,通过对技术的颠覆性创新,实现现有产业的迭代升级,引领产业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二是带动性引领性突出,发展具有不确定性
未来产业代表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与已经市场化、产业规模化的成熟产业相比,未来产业尚未形成明确的产业形态、发展路径、运用场景及商业模式,新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通常伴随着长期的摸索尝试和动态演变,面临着投资、创新等多重风险,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未来产业虽然目前“新”且“小”,但随着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有望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甚至演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乃至支柱性产业,引领我国未来发展方向,但也可能在应用过程中被验证缺乏商业价值而遗憾退场。
总的来看,未来产业是前沿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产物。从产业发展周期来看,相较于已具备一定发展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处于科技创新试错阶段和产业孵化萌芽阶段,其未来发展前景仍需要时间的检验。这是一次面对全球化竞争的勇敢尝试,更是一场关于未来的“豪赌”。
(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
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因此,新质生产力必须由科技创新的新产业承载,未来产业作为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且聚焦前沿技术创新突破的“硬科技”,将成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突破口。
一是加速前沿技术的颠覆性突破
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在当前新旧动能转化的关键时期所提出的,符合我国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其要求的不是简单的“量的扩张”,而是“质的跃升”。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尽管当前未来产业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核心技术成熟度较低、整体产业规模较小,但它代表着世界前沿科技创新的方向,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和原始创新性,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前沿技术一旦跨越产业化的“达尔文海”,必将萌发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催生新质生产力。
二是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当前未来产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产业发展的过程也是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过程。首先,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未来产业正逐步构建起以算力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为依托的全新生态体系。传统生产模式的变化不仅对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必然会推动技术在不同行业领域的应用深化,形成跨界融通的新业态、新模式。其次,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关注,绿色低碳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底色,其必将贯穿于产品设计、制造、使用及回收等全生命周期,这意味着未来产业的发展将不仅局限于单个企业或行业内部,而是需要构建起绿色低碳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从而现整个产业生态系统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三是推动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领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共同构成了当今时代科技创新的两大重要支柱。在新技术浪潮的冲击下,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开始面临着产业利润率下降、附加值偏低等多重挑战,发展未来产业是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同时,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背景下,未来产业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风能、太阳能、氢能等,能够有限减少传统产业领域化石能源的使用,显著降低碳排放和环境污染,推动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这既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也是拉动新能源产业需求快速增长的过程。
02全国布局与地方探索
(一)地方争相布局未来产业
在国家政策指引下,近年来地方政府陆续出台顶层设计和配套政策,支持本地未来产业发展。目前,全国各省围绕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未来产业已成为当前各地抢占未来的“发展密码”。
一是“北上广深”引领未来产业图谱
以上海、北京、深圳、广州为代表的超一线城市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发展,北上广深”作为超一线城市,具备资金人才、研发实力等其他城市难以具备的优势。据相关报告显示,当前“北上广深”位列全国未来产业发展的第一梯队,处于领先位置。
二是各地产业赛道布局“部分趋同”
整体来看,各地未来产业布局均围绕《实施意见》所提出的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重点产业发展。具体来看,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代表的未来产业先行地区,其未来产业集中在量子信息、细胞与基因、合成生物、新材料、深地深海深空等领域,布局呈现趋同等特征。
北上广深超一线城市未来产业布局情况
(二)地方探索差异化路径
北京: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2023年北京发布《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锚定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六大领域,布局通用人工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元宇宙、量子信息、光电子、基因技术、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等20个未来产业。北京作为我国首都,拥有着极强的产业科研优势。北京在高校及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产业园及孵化园三个科研维度均位于全国第一位。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强大的研发投入,2024年,北京提出安排超百亿元政府投资,将投资作为重要抓手,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截至到今年上半年,北京已经有8只政府产业投资基金,聚焦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
上海:政策力度持续加强,充分发挥政策工具引导企业
作为较早布局未来产业的城市之一,上海市政府2022年便发布了《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明确了到2030年未来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的目标,并在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材料五个领域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自大政方针明确后,上海又陆续出台了针对核电产业、商业航天、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等多个细分领域的发展措施;在税收优惠方面,接连出台了《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操作指引》《上海市支持科技创新主要税费优惠政策指引》等相关税收优惠措施。
除上海外,杭州、深圳、福州等地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对未来产业的扶持力度,但受地区发展特点影响,其产业扶持重心略有不同,如杭州更加注重未来产业人才和创新成果转化,深圳则重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建立。
广州:聚焦产业保障及园区建设,构筑未来产业生长空间
今年,广州推出了《广州市关于优化空间载体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广州市2024年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等政策,保障未来产业用地情况,大力支持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量子科技、纳米科技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用地供应。广州从供给侧发力,保障产业项目用地需求,将工业用地向重点产业倾斜,推动重点区域产业集聚集群。
山西:原有产业中催生新动能,构建未来产业体系
山西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区域,与北上广深等超一线城市相比,其人才资源、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等要素资源相对缺乏。2021年山西出台《山西省“十四五”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优中培精”策略,遴选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大数据融合创新、碳基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半导体、先进功能材料、新能源、先进轨道交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9个主导性未来产业。山西旨在通过对当地具有扎实发展基础的产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以技术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等领域发展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在展现超前引领性的同时,也呈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目前未来产业的发展无论是从上层规划层面,还是地方探索层面仍是新生事物。从具体实践经验来看,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超一线城市主要依托创新要素资源,结合本地优势产业基础对前沿科技进行探索,而山西等创新要素相对欠缺的地则主要以原有产业升级为切入点,逐步构建未来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