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新变化,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转移兴起,为我国发挥市场、劳动力等优势,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挑战。浙江、江苏、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将明显感知这种挑战带来的巨大压力。
浙江省制造业面临“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自身瓶颈”的巨大挑战,特别是浙江省国际产业合作区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一是国际产业合作区将首要承受发达国家的高端打压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中低端挤出的双重严峻挑战。二是浙江省制造业面临成本上升、中高端转型升级步伐缓慢、金融体系支撑不足、R&D投入强度偏低等瓶颈制约。如何在外部形势压力下,走出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国际产业合作区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难题。
浙江省商务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国际产业合作园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5年内国际产业合作园将达30家,将高标准、多层次推进合作园区建设。要高标准推进园区平台建设。深度研究对接合作国家生产、生活特色,落实“国际理念、国际标准、国际技术”,做好整体规划、形象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一园、一院、一基金”的模式,加强与重点国家科研院所的合作,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健全国际化综合服务体系,完善园区平台功能。
截止到目前,浙江全省20家国际产业合作园,基本实现地市、国家级经开区全覆盖。国际产业合作区成功引进合作国家项目1000个左右、投资总额约100亿美元。产业合作区主导产业多集中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关于加快国际产业合作园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未来发展具体要求:一是要高标准推进园区平台建设,注重园区规划与国际接轨,完善园区平台功能水平,健全国际化综合服务体系;二是多层次推动国际合作模式,构建多层次国际合作网络,探索创新合作模式,构建灵活开放的运营开发模式;三是高标准集聚高端产业项目,提升招商选资水平,坚持园区绿色发展。
进入“十四五”时期,国际产业合作区将持续发挥推进浙江对外开放与国际产能合作先锋作用,顺应制造业全球协同、绿色智能、合作共赢的发展潮流,深化中外制造业在浙江合作落地,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