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摊经济相关概念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经营主要品类包括小吃美食为主的早市和夜市,自产自销的农产品以及各类日用品等三类,参与主体为流动商贩和以街边店占道经营为主。此外,对于一些具有历史文化特点的城市而言,往往会出现独特的文旅项目,并通过地摊经济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文艺长廊,工艺品零售,戏剧演出等。
图1、摊贩经营主要品类
2、地摊经济的特点
地摊经济是是城市里的一种边缘经济,是高大上“专柜经济”的补充。地摊具有创业门槛低、失败风险低、商品价格低等特点,地摊商品的多样性满足了社会不同消费群体的多元化消费需求,方便了居民群众日常生活。
除了地摊经济具备“三低”的特质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地摊经济”曾为解决失业发挥过不小的作用,甚至掀起一轮创业潮。但由于地摊经营缺乏规范管制,一定程度上对交通、环境等方面造成了影响,摆地摊因“脏乱差”几乎在全国所有城市被封杀。“地摊经济”是缓解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但要成为长久之策,不仅需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还需顶层设计。
图2、地摊经济优劣势对比
3、地摊经济产业链
地摊经济产业链与百货专柜的相似。下游面对的是消费者;中游主体为个体户/流动商贩;而上游所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支撑地摊经济的“硬件设施”,如车辆、货架、电饼铛等;地摊经济经营的流通商品,如食品饮料、农产品、日用品等。
图3:地摊经济产业链
4、地摊经济行业政策环境
“地摊经济”火速升温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推进。2020年5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点赞部分城市率先松绑“地摊经济”;6月1日,李克强总理在山东烟台一处熟食摊考察时,再次强调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地摊经济”受到总理两度点赞,迅速站上风口火爆全国。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6月,全国至少有50地通过设立摊贩规范点等方式明确鼓励发展地摊经济。主要是通过设置摊贩规范点、允许占道经营等方式对摊贩活动“松绑”,出台规定明确摊贩的外摆时间、外摆范围等,鼓励“地摊经济”重新回归城市。从地区出台的支持举措数量来看,主要集中在我国华中和西南地区。
5、地摊经济行业发展趋势
5.1短期发展趋势
吸纳部分就业,盘活社会经济:遍布我国城乡的沿街店铺和流动商贩数量庞大,是众多家庭赖以维生的经济来源,也是是保障社会稳定与全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保守估计若全国相关城市有序推进政策实行,有望开放50万个摊位,预计可以新增就业100-150万人。
图4:2020年全国推广“地推经济”新增就业岗位预测(单位:万人)
部分失业人员实现“自主再就业”:从政策效果来看,推广“地推经济”大概率或将推动我国失业率逐步走低。5月份我国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增长,失业率小幅回落,与我国大力推广“地推经济”有关,部分失业人员实现了“自主再就业”,且“失业金领取条件”搜索指数也显著走低。
提升消费者外出消费意愿:由于地摊经济面向消费者的大多是食品饮料、服装鞋帽、日用品等商品。在“地摊经济”政策支持下,街边小吃摊的增加以及街边餐饮店占道经营可扩大接待量,在居民对摊贩消费持乐观态度的情况下,室外的地摊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消费者打消外出就餐的疑虑,助推整体餐饮市场的复苏。
5.2长期发展趋势
社会零售业的补充业态:长期来看,“地摊经济”将会是我国社会零售业的重要补充业态。对比百货商超,地摊销售的商品定位较为低端,两者品类重叠小,不存在竞争关系,部分百货商超门口可进行地摊区域摆放等活动,地摊经济兴起或助推百货线下客流恢复,具有协同性;对比品牌餐饮,地摊小食存在安全难以保障的问题,短期内地摊小食消费提振居民外食信心,未来进一步向室内品牌餐饮店转移消费。
数字化经营,新零售模式:多领域平台企业推出地摊支持计划,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赋能地摊经营。在供应端上,线下摊主可以直接在线上平台进行备货;在交易支付上,使用微信或支付宝收款实现数字化支付;在消费场景上,数字化技术重构“人货场”新零售模式。在数字时代下,“地摊经济”火爆反应了线下流量的潜能。线下摊贩积极利用数字经营工具,与线上平台协同合作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达到降本提效,发展数字化经营的新地摊经济或成为行业长期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