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473455 13691128829
行业资讯
恢复和扩大消费各地勠力出实策
发布时间:2023-02-06 浏览量:655

消费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支持大宗消费,提振服务消费,打造消费增长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加快释放消费潜力……在近期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各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促消费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力争迈好第一步。

  促传统消费“续发力”

  “中国经济在2022年走过了不寻常的一年。在外部环境与新冠疫情多重冲击、宏观经济下行与转型压力叠加的严峻挑战之下,中国宏观经济总体保持了相对平稳的态势。随着去年年底各项宏观稳经济促消费接续政策持续发力,各项防控和配套政策快速优化,中国经济饱受压抑的消费板块开启了一波快速反弹的潮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陈佳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定在44万亿元左右。

  2023年,扩内需、促消费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商务部将2023年确定为“消费提振年”。与此同时,多地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通过开展一系列促消费活动扩大内需。

  汽车、家电、家居、餐饮是消费的顶梁柱。2023年,支持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成为不少地方促消费的重点之一。

  广东提出,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大宗消费。河南提出,鼓励新能源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陕西提出,扩大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家电消费。辽宁提出,培育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智能穿戴等消费新增长点。

  河北提出,实施消费提质升级工程,扩大汽车、住房、家电等传统消费,支持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消费。

  吉林明确,大力推进“旗E春城、旗动吉林”工程,在公共领域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延长农民、人才等购房补贴政策时限,与家电、汽车等联动促销,合理增加消费信贷,落实房地产税费优惠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消费。重庆提出,鼓励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消费,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消费,扩大县乡、线上、外来消费,进一步聚集商气人气。

  “汽车、家电、家居、餐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左右,是消费的顶梁柱。这些领域的复苏与回归,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成果。”中经数字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逄锦华对国际商报记者分析。

  促进农村消费,是扩大内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农村消费都是中国消费市场中的亮点。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乡村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加之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包含镇区和乡村地区的县乡消费市场得到发展,市场占比有所提升。2022年,包含镇区和乡村的县乡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8.1%,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进一步激发农村消费潜力,河北提出,实施城乡商业体系建设工程,推进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城市特色商圈和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加快城市商业步行街改造提升,抓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打造一批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完善便利店、菜市场等网点,充分挖掘农村消费潜力。辽宁提出,实施县域商业发展行动,改造升级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和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让群众放心消费、便利消费。

  山东提出,乡村消费潜力深度挖掘,完善县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建设改造乡镇商贸中心。吉林提出,扩大农村消费。启动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推动消费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改造升级一批高品质县域商业综合体、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冷链物流仓储设施。

  广东提出,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推进供销冷链物流骨干网全面组网投产,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开展“粤贸全国”经贸活动,在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赢得更大市场。陕西提出,加快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推动商贸中心建设改造,完善贯通县乡村的电子商务体系。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乡村消费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国计。随着近些年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深入挖掘农村下沉消费潜力,改善基层消费环境,探寻农村消费新亮点,消费升级给农业农村发展和当地群众生活带来新变化、新机遇。促进农村消费,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能为中国消费增长带来强劲持续的动力。

  创新服务消费模式“焕新机”

  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巨大内需潜力是长期积累培育、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从消费需求看,中国拥有规模广阔、需求多样的国内消费市场,拥有形成超大规模消费市场的人口基础,消费结构升级与消费创新共同推动消费市场持续壮大繁荣。

  具体到整个消费结构中,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伴随居民收入增长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服务化趋势加快发展,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动力。

  “疫情防控期间,服务消费(尤其是线下接触型服务业)受干扰最严重,一方面最需要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此前需求受到抑制,也成为反弹空间最大、修复动能最强的领域。”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岳翔宇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促进服务消费能够进一步畅通内循环。居民服务消费的支出,可以较为顺畅地转化为服务业就业人员的收入,进而提升居民收入,增强总体消费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发布的《结构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门槛》估算表明,从服务型消费水平看,初步估计,到2030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服务型消费水平将超过1.8万元人民币。从服务型消费占比看,到2025年,中国服务型消费占比有望达到52%左右,2030年有望达到55%至60%,到2035年大体稳定在65%左右。

  进一步释放服务型消费潜力,2023年,多地将发力点聚焦在提振文化旅游、家政服务等方向。

  辽宁提出,支持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广东明确,加大餐饮、文旅、养老、育幼等服务消费促进力度。陕西提出,积极培育运动、康养、托育、家政等消费新热点。山东提出,提质发展餐饮、家政、养老等服务消费。举办“黄河大集”活动,打造黄河文旅消费品牌;实施文旅提质赋能计划,规划建设沿黄河、大运河、齐长城、黄渤海文化体验廊道和沿胶济铁路文化体验线,新建10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办好旅发大会,让更多山东文旅精品“出圈”、出彩。

  上海提出,丰富红色旅游、古镇旅游、工业旅游、邮轮旅游、康养旅游等消费场景,促进文化体育、交通信息等服务消费,释放综合带动效应。河北提出,促进家政养老、教育体育等服务消费,培育共享经济等新型消费。

  重庆明确,增加消费供给,推动健康、文体、养老、托育、家政等服务消费扩容提质,培育避暑、冰雪、近郊游等文旅消费热点,繁荣发展“四首”经济、共享经济、新个体经济等新业态。稳住大众消费,适时推出消费促进政策,合理增加消费信贷,稳定吃穿住行等基本消费,

  吉林提出,集中推出“冰雪丝路”国际博览会、长春冰雪节、吉林雾凇节、查干湖冬捕节、粉雪联赛等系列节事赛事活动。开展2023吉林消夏避暑休闲季等系列活动,开发乡村游、红色游、研学游、边境游等精品线路。深化吉浙“千万游客互换”工程,积极开发长三角等重点域外客源地跨省游市场。

  南京农业大学规划院上海分院院长孙文华告诉国际商报记者:“地方两会提振服务消费是在目前理解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前提下提出的。当前,我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后期需要激活市场需求,发展促进城乡经济要素流动的文化旅游、家政服务等服务消费。”

  天使投资人、知名互联网专家郭涛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提振文化旅游、家政服务等服务消费可以快速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带动农村消费规模“水涨船高”,激活农村市场活力,促进农村消费升级,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加快服务消费扩容提质不仅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也将为消费提质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今后一个时期,需要在供给、需求和制度层面发力,鼓励服务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助力消费提质升级。

  新型消费培育“加把劲”

  创新消费模式,发展新型消费经济是促消费的新增长点。上海提出,推进实施新一轮城市商业空间布局规划,全力打造东、西两片国际级消费集聚区,办好“五五购物节”等重大促消费活动,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夜间经济、直播经济,加快形成一批特色商业地标。广东提出,发展免税经济、首店经济、共享经济、低空经济。陕西提出,鼓励发展定制、体验、智能、时尚等消费新模式,改造提升10条省级试点步行街,继续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河南明确,大力发展平台经济、首发经济、共享经济、信息消费等新型消费。

  吉林提出,抓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示范,鼓励发展夜经济、小店经济、外摆经济等消费业态。重庆明确,统筹推进中央商务区、寸滩国际新城建设,提档升级解放碑—朝天门、观音桥等知名商圈,加快打造陆海国际中心、中環万象城等消费新地标,培育创建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区域消费中心、商文旅体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城市、夜间经济示范区。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消费资源的集聚地,更是一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具有很强的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获批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一年多来,五个城市积极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并初见成效——新商圈经济、夜间经济等让这些城市商业活跃度持续提升,而新消费场景的不断涌现和体验式消费的日益普遍则进一步释放了这些城市的消费潜能。

  2023年,各地将进一步加快推进相关工作。上海提出,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北京明确,加紧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深化商圈改造提升行动,强化新消费地标载体建设等。广东提出,推进广州、深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6个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培育一批国内外品牌消费集聚区。天津明确,立足服务超大城市群消费主体,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重庆提出,扩大消费需求。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消费恢复回暖。

  同时,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消费增长极,也成为众多地方促消费的看点。江苏提出,支持南京、苏州、徐州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升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大商圈”集聚效应。辽宁明确,支持沈阳、大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东北地区消费聚集区。云南提出,加快昆明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支持边境口岸城市建设国际化消费城市,持续创建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

  “新型消费兼具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重角色,其兴起和发展被赋予数字化、网络化、平台化和智能化特点,是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最具冲击力、也最可信赖的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大引擎和大动能。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大力发展新型消费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改善社会民生的重要举措。”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表示,以发展免税经济为例,现阶段由于历史沉淀、品牌建设等原因,国内缺乏一些高端品牌产品,免税店能满足高端需求,促进消费回流。


  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