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细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组织编制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强基、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等5个工程实施指南,并正式发布。
《中国制造2025》发布实施后,我国启动了“1+X”规划体系的编制工作。“1”是指《中国制造2025》,“X”是指11个配套的工程实施指南、行动指南或发展规划指南,包括: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强基、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等5个工程实施指南,制造业人才、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医药工业等4个发展规划指南,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等2个行动指南。
此次发布的5个工程实施指南,明确了未来五到十年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强基、绿色制造、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领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工作。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以突破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方向,建立从技术开发、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工业强基工程主要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的工程和产业化瓶颈问题,构建产业技术基础服务。这两个工程主要解决基础能力问题。绿色制造工程通过推动制造业各行业、各环节的绿色改造升级,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智能制造工程推动制造业智能转型,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以突破一批重大装备的产业化应用为重点,为各行业升级提供先进的生产工具。
工信部称,5个工程实施指南不是指令性而是引导性的,旨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1、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摘要)
充分发挥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行业组织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十大重点领域,兼顾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聚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考虑现有科技资源,以企业为主体,依托已有产业技术联盟,或引导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尤其是转制院所,自愿选择自主结合,构建各类产业技术联盟,发挥各自优势,整合相关资源,探索机制和模式创新,创建创新中心。同时,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在有条件、地方综合实力较强的省市,鼓励开展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按照统筹设计、阶段实施、突出重点、政策协同的要求,逐步推进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力争到2025 年前后形成比较完善的、能够支撑制造强国建设的制造业创新体系。
2、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摘要)
支持在工业园区(集聚区)建设工业大数据平台,实现对产品生产、流通、使用、运维以及园区企业发展等情况的动态监测、预报预警,提高生产管理、服务和决策水平。
打造十家产业集聚区。围绕重点基础产品和技术,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10 家左右创新能力强、品牌形象优、配套条件好、具有国际竞争力、年销售收入超过300 亿元的“四基”产业集聚区。针对集聚区企业生产过程改进提升的共性需求,建设一批技术服务中心,提供先进适用技术、产品的开发、应用及系统解决方案,有效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3、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摘要)
十大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创新重点:电子信息领域、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航空航天装备领域、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电力装备领域、农业装备领域、新材料领域、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
4、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摘要)
建设绿色工业园区。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代表性强的工业园区,推进绿色工业园区创建示范,深化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以企业集聚、产业生态化链接和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推行园区综合能源资源一体化解决方案,深化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园区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园区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优化空间布局,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示范意义大的示范园区。到2020 年,创建100 家绿色工业园区。
5、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实施指南(摘要)
11个重点领域:大型飞机(系列化大型飞机、综合化航电系统与协同运行管控系统、高性能飞机机械电气系统)、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系列化航空发动机、工业燃气轮机)、民用航天(航天运输系统、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空间探测、空间技术运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高速、城际动车组、重载列车、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网车辆、轨道交通列车控制系统、智能化装备及应用、重点突破关键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智能电网成套装备(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关键技术装备、大容量输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先进技术装备、电力储能及新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和材料)、高档数控机床(高档数控机床主机、功能部件和数控装置、高档数控机床行业所需的高性能工作母机、国防和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急需的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三代核电装备、先进核电堆型装备、先进核燃料和乏燃料处理技术装备、核电关键材料)、高性能医疗器械(数字影像设备、临床检验设备、先进治疗设备、植介入器械及材料、健康监测设备)、先进农机装备(专用拖拉机、高效能收获机械、精准变量复式作业机具、其他主要农机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