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473455 13691128829
行业资讯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发布:四大重点和八大亮点
发布时间:2018-09-18 浏览量:843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下简称《报告》),是目前国内首部全面深度剖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研究报告,对大湾区建设的时代背景、战略意义和发展定位等做出了普及性诠注,不仅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美好愿景。

 
  《报告》全文近50万字,分七个篇章,包括总报告、合作创新篇、一带一路篇、改革动力篇、湾区比较篇、专家观点篇及附录(大事记等)。
 
  一、《报告》实现三个“第一次”突破
 
  1、第一次将“9+2”城市群作为一个经济共同体进行研究。
 
  2、第一次将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进行大数据比较研究。
 
  3、第一次将“9+2”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圈作为一体化的生产力空间布局研究。
 
  二、《报告》提出了四大建设重点
 
  1、强化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2、建立系统化、分层次的人才引进机制和相关人才培养、科研攻关体系,大力营造培育人才、引进人才的软环境。
 
  3、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大核心城市作为支撑,带动土地、产业链、生产率等要素的空间布局优化,综合带动其他城市协同发展。
 
  4、充分发挥南沙、前海、横琴三大自由贸易区,打造粤港澳自由贸易港,通过自由贸易区、贸易港建设,带动高端资源“引进来”,推动自主创新成果“走出去”。
 
  三、研究呈现八大亮点
 
  《报告》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三大核心优势,包括“三面环山,三江汇聚”、面向太平洋、辐射泛珠三角,是世界四大湾区中拥有最大腹地的区位优势;航运发达、体系完备、创新能力强、总部效应突出的产业优势;“一国两制三关税区”多元格局的制度优势。
 
  1、湾区实现经济总量“四连增”
 
  2014年至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GDP实现“三连增”。湾区的11城GDP之和从2014年的81720.8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93526.1亿元(约合1.4万亿美元),占全国12%,经济规模超过世界第12大经济体俄罗斯(1.28万亿美元),与全球第11大经济体韩国(1.41万亿美元)的相当。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实现GDP101843亿元(约合1.6万亿美元),进一步实现了“四连增”。
 
图1 2014——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GDP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香港统计处、澳门统计暨普查局
 
  2、进出口水平屡创新高
 
  2012年至2016年五年间,粤港澳大湾区的进出口总额基本维持在8-9万亿美元之间的水平线,占全国(含港澳)进出口总额40%左右,占泛珠三角区域进出口总额的80%以上,是京津冀地区进出口总额的4倍,占全国(含港澳)进出口总额40%左右。与国际著名湾区对标比较,则是东京湾区的三倍以上。
 
图2 2012-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进出口总额
 
  2016年,仅粤港澳大湾区三大港的总吞吐量6247万标箱,湾区吞吐量总计6520万标箱,远超纽约湾区的465万标箱、东京湾区的766万标箱和旧金山湾区的227万标箱,是世界三大湾区总和的4.5倍,成为世界第一。可以说,是全球港口最密集、航运最繁忙的区域。
 
图3 世界四大湾区港口数量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统计
 
  3、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从三次产业的结构特征来看,已由工业经济迈进服务经济阶段。
 
  粤港澳大湾区的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1.51:35.79:62.71调整为2016年的1.34:33.23:65.44,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第一大产业,第二产业则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经济增长由工业拉动向服务业拉动转变。
 
  4、城市群发展空间组团布局合理
 
  在发展空间上,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广佛肇(广州、佛山、肇庆)、深莞惠(深圳、东莞、惠州)、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门)“3+3+3”的空间结构三个经济圈。广佛肇经济圈是一体化“巨鸟”的头部,而珠中江经济圈和深莞惠经济圈分别是这只“巨鸟”的“左翅”和“右翅”。在发展内核上,粤港澳大湾区拥有深港、广佛和中珠澳三大引擎。同时,还环绕珠江形成了“广佛肇清”“深港莞惠”“珠澳中江”三个城市带。此外,“二区九市”(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市)还不断推进与韶关、河源、汕尾、阳江、清远、云浮等环珠三角六市的区域融合。
 
表1 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结构关键数据
 
  5、粤三大自贸区与港澳开放深度融合
 
  前海、横琴、南沙三大自贸区和香港澳门全面对接正成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亮点。自贸区驱动的湾区区域协作,将有利于设计更多合作接口和平台,帮助探索和解决三地融合中的运行机制、体制机制、文化环境三个落差,融合各个方面共同的需求,实现优势互补,分工协作,从优势互补转向优势整合、从各展所长到协同共进、从各有精彩到繁荣共造,从而开拓三地深度融合的新局面。
 
  6、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
 
  粤港澳大湾区的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7%,和美国、德国处于同一水平线。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1.89万家,居全国第一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56%。2012年至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历年发明专利呈现逐年稳步递增趋势,平均年增长率达到33.86%。五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总量增幅达213.6%。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深圳-香港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7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深圳-香港地区超越硅谷所在的旧金山湾区,在全球创新集群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东京湾区。为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迈向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主要承载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图4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主要成就
 
图5 2012-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数量及增长率
 
图6 粤港澳大湾区分区域发明专利变化情况(2012-2016年)
 
  7、世界四大湾区中粤港澳大湾区人口密度居首
 
  从人口的经济效应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总规模占全国约5%,创造了超过12%的全国GDP总量,以较少的人口规模投入,产生了较大产出的经济效益,人口集聚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粤港澳大湾区人力资源丰富,还表现人口的年龄结构上,人口年龄结构较轻,劳动力人口比重高,使得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充分活力,湾区可持续发展的人口动力强劲。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15-64周岁的人口规模为5181.23万人,占总人口的76.2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3.72个百分点。从世界四大湾区比较来看,粤港澳大湾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人才成长潜力均处于领先状态。
 
表2 世界四大湾区人口数、占全国人口数和人口密度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政府统计年鉴、学术研究报告和互联网统计资料整理
 
  8、极具发展潜力的世界级湾区
 
  与世界级湾区的横向对比上,粤港澳大湾区携11城5650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比纽约、旧金山和东京三个经济区的面积总和还大,仅凭借占比0.6%的国土面积,贡献率占全国GDP总量的12.57%,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湾区。2016年经济增速分别是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的2.26倍、2.19倍和2.93倍。从其他各项参照指标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均GDP、地区GDP等方面依然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四、粤港澳大湾区从“元年”进入“建设年”
 
  《报告》指出,2017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元年,主要工作是树立概念、理清议题、调查诉求、凝聚共识,确定方向。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亮点频出,但在国际化水平、城市功能、产业结构、产业分工、地区间深度融合、整体优势发挥、人居环境质量等方面仍与国际三大湾区存在较大差距。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将进入建设年。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初步显露世界一流超大城市群和国际自由贸易港雏形,未来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巨型门户枢纽和世界级经济平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总部辐射半径将延展至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等海上丝路沿线区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布点,导入更多国家发展功能,共同联合投资项目,在大型项目上下游、产业集群、生产服务、项目分包、监理上觅得商机,助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构建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该区域在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将进一步提升。
 
  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经济体,各城市间从竞争变为协同,将面临生产力空间如何更加合理布局,减少重复建设;产业链如何合理分工,形成优势互补;城乡差别如何消除二元结构,在高房价时代如何留住人才;营商环境如何更有利全面开放,成为世界资本最强吸引力的经济圈,成为世界最佳宜商宜业宜居的生活生态圈。
 
  《报告》认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向与重大问题主要包括:国家全面走向现代化的综合改革试验区、“一带一路”巨型门户枢纽和“一国”内的世界级竞技平台、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广深港科技走廊、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重构粤港澳空间秩序、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公共产品跨境跨城供给等几个方面,并据此提出四大建设重点:
 
  1、一是强化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深入做强优势产业,补足战略性现代产业短板,形成“9+2”的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
 
  2、二是建立系统化、分层次的人才引进机制和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科研攻关体系。大力营造培育人才、引进人才的软环境。
 
  3、三是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大核心城市作为支撑,带动土地、产业链、生产率等要素的空间布局优化,综合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协同发展。
 
  4、四是充分发挥南沙、前海、横琴三大自由贸易区,打造粤港澳自由贸易港,通过自由贸易区、贸易港建设,带动高端资源“引进来”,推动自主创新成果“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