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至今,小城镇发展成为关乎全局的重要命题,“特色小镇”新近更成热潮,也备受全国两会关注。
从去年7月三部委发文提出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目标始,特色小镇便在各地风起云涌。“浙江接待1000多批特色小镇考察团”“已有26个省份争相申报特色小镇”等消息,折射出近期高涨的“特色小镇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而大幅提高,2016年已达57.35%。但随着发展的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越来越明显,同时“城市病”也开始蔓延。特色小镇实际上是对当前国内城市化发展路径,提出了一种新的战略性选择,也为农村农业转型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对新型城镇化有着“特色担当”之效。
正因特色小镇承载的不同寻常意义,在具体建设中,至少应当在如下几个方面,念好“融”字诀,使得特色小镇能真正成为“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美丽新镇。
其一,应融入特色,避免千镇一面、一哄而上。特色小镇首要涵义便是“特”,从数量上属相对小众化的产品,并非拥有一处山头一个湖泊,便可称之为“特”。或休闲旅游,或先进制造,或民俗文化等,特色小镇至少应“特”字当头,走差异化发展路线。在建设中更应规划在先,充分尊重、挖掘、利用每个小镇的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和民俗风情,因地制宜塑造小镇的独特风情,从而确保形成传统古建、现代科技与国际时尚等多样特色风貌。
其二,应融入产业,避免小镇空心化。发展特色小镇,涵盖内容丰富多元,但最核心的是产业。以产业为导向,因产业而兴旺,依靠产业集聚人口、发展经济、提供服务,方可有效避免特色小镇的空壳化,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尤其在开发商介入特色小镇的背景下,应避免以“小镇”之名被迅速建设起来,却缺少核心产业与特色竞争力,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之举,沦为卖房而造概念的“空城”,意义不大。实际上,从全球范围来看,一些成功的“特色小镇”形成,背后便是以低成本的集聚能力和特色优势产业而兴起。
其三,应融入市场,避免“虎头蛇尾”。特色小镇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等要素资源的投入。在建设实践中,特色小镇需要以基础设施投入为前提,培育起市场化机制,构建可持续的运营模式,这对特色小镇的发展至关重要。一言以蔽之,要以市场化的方式,把人、钱、物等要素资源聚集过来,增强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最后,应融入生态,避免割裂。按照国家相关规划,特色小镇四大本质特征是特色产业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核心要素是创新,涵盖产业创新、空间形态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以浙江特色小镇为例,并非“产业园+风景区+文化馆、博物馆”的大拼盘,其在建设过程中功能力求“聚而合”,建设形态力求“精而美”,要的是有山有水有人文,让人愿意留下来创业和生活的特色小镇,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
特色小镇不仅仅要“特”,更要“融”,方能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之路上,形成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