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473455 13691128829
行业资讯
分析解读:为什么产业园区需要PPP模式?
发布时间:2018-01-26 浏览量:467
  PPP模式,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在国企改革作为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的年代,在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重要关头,被赋予重任。园区为什么需要PPP模式?

 
  中国产业园区运营的几种模式
 
  传统模式:完全政府操控模式
 
  特点:政企一体,一个班子两块牌子,管委会直属管理运营
 
  传统模式:新加坡裕廊模式
 
  特点:政企分开,国有平台公司运营管理,相对市场化运作
 
  案例:苏州工业园、张江高科技园区、天津开发区
 
  传统模式:二级开发运营模式
 
  特点:完全市场化操作,土地招拍挂,企业完全控制
 
  案例:联东集团、天安数码城、亿达集团、光谷联合
 
  创新模式1:华夏幸福式的BOT向PPP过渡模式
 
  特点:政企合作,民营企业主导,类似特许经营权,更加市场化操作
 
  案例:华夏幸福产业新城、成都置信青羊工业园、万科前海企业公馆、重庆盈田
 
  创新模式2:PPP模式
 
  特点:政企契约式合作,捆绑运营,收益共享
 
  案例:宏泰发展廊坊龙河高新区、中信汕头滨海新区
 
  为什么产业园区需要PPP模式?
 
  产业园区最适合以PPP模式来运作,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产业园区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和公共产品与服务属性;
 
  2、产业园区总体投资规模大,运作周期长,总体利润水平不高;
 
  3、过往政府重资产、大投入、高优惠、行政化的运营效果逐渐进入瓶颈期,亟需市场化、高效率的社会资本力量的进入。
 
  那么,为什么说PPP模式的出现对于中国式产业园区是一个巨大的福音呢?
 
  PPP模式,其实是解决了以往部分质疑,认为中国产业地产是一种畸形的产物,是中国国有土地制度、财政制度和政绩思想下的一种怪胎。园区的产业集聚本应该是政府的分内之事,具有强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属性,但政府缺乏经验、能力和实力,只好让渡给市场来解决。
 
  在这种怪异的框架下,政府和企业往往是一种囚徒博弈的关系:
 
  政府希望最大化地解决GDP、税收、就业等问题,见效越快越好,持续越长越好,而企业则希望最大化地盈利,赚钱越快越好,持续越长越好。实际上,如果解决得当,在合适的时间段与激励机制下,双方的利益诉求是可以一致的,但是很多时候,政府急于求成,求全责备,企业短视逐利,舍本逐末,最终导致了博弈关系中最坏的结果—— 园区运营远远达不到理想状态,甚至烂尾荒置,形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负面效应。
 
  所以说,一直以来,中国的产业园区存在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园区开发建设热火朝天,但真正到园区的具体运营时就无人问津。究其原因就在于 缺乏一个政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存在,社会资本运营方既缺乏束缚,也缺乏激励。短期开发有利可图,长期运营缺乏资金支撑,成为一个难以解开的死结。
 
  而一旦将园区运营纳入了25年以上的PPP框架中之后,就建立了一种长效均衡机制来有效解决这种囚徒博弈的困境, 让短期一口气赚到的钱摊到几十年的时间里,让政府和社会资本都不会将目光局限在一城一池的短期利益之上,企业很难短期逐利,政府也很难要求短期的速效政绩。
 
  这样一来,随着双方的利益诉求捆绑在一起,趋于一致,就能够各显其能,勠力同心于产业园区的整个生命周期之中,着眼于长远的规划和稳定的运营,从开发到招商到城市与产业运营,制造多个发力点。
 
  一旦这种长期均衡的发展机制建立起来,无疑会使得多方(区域、政府、企业、产业)共赢获益,也能够看到更多良性运行的新型园区,这才真正符合新型城镇化和产业地产的本质含义。
 
  事实也正是如此,在目前财政部定调的PPP模式下,不再要求以往那种大建快上,铺天盖地的招商,建好园区甚至是招来企业也仅仅是开始, 如何更好地控制现金流和整体债务,更高效持续地提升园区盈利能力才是更为关键的。
 
  在这种充满活力、激励更加合理的模式下,市场化主体和契约化运作将成为主流,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度更高,互动性更好,规划性更高,从而最深刻地改变和推动着中国产业园区的发展路径与格局。
 
  但并不是说,PPP就是一试就灵的万能药水,产业园区具体如何操作,依然脱不开以往的框架和节奏,只不过,顶层设计已经发生了变化: 园区PPP,就是政府与社会资本进行高度合作,以更具活力的完全市场化的手段提升产业园区的运营效率,以平台整合的思维与路径去进行软硬件的搭建,以及产业的集聚与服务,并从园区的长期运营之中获取合理收益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