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打造特色小镇,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相关规定进行扶持。目前,关于小城镇建设,已有一套包含长远规划、行政管理改革和信贷金融支持的完整政策设计出炉。
国家政策相继出台
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率先在《新型城镇化站在新起点力争新突破》中提到,将强化资金支持,支持特色小城镇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功能,并将选择1000个左右条件较好的小城镇,积极引导扶持发展为专业特色镇。
10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进入这份名单的小镇共有127个,到2020年计划培训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宜居宜业的特色小镇。
对于符合条件的特色小镇建设项目,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将支持其申请专项建设基金,中央财政会对工作开展较好的特色小镇给予适当奖励。
按照中央深改组第28次会议刚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了要“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探索建立简约精干的组织架构、务实高效的用编用人制度和适应经济发达镇实际的财政管理模式”。
而《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中,则从小城镇发展的资金支持角度出发,要求发挥政策性信贷资金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作用,做好中长期政策性贷款的申请和使用,不断加大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需要指出的是,该《通知》中专门强调,优先支持贫困地区。
资金上多种形式参与建设
特色小镇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简言之,特色小镇是一个“非镇非区”的产城融合概念,通过实施新理念、新模式和新载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其最大特点是产业聚集,在合理放权理念之下,引进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实现创建参与者多元化,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试点,鼓励社会资本采取BOT、BOO等形式参与建设。
例如浙江省特色小镇主打“产业+特色历史文化产业”,由产业带动历史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实现产业与旅游软硬结合。
浙江省的特色小镇走在前列,但是其它省市也在逐步投入,在不同层次上给予不同类型的资金支持。例如陕西省从2016年到2020年,省财政给予每个省级重点示范镇每年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每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每年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山东省则每年安排10亿元的示范镇建设专项资金。
而福建省则对特色小镇给予债券和贴息支持,小镇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项目,优先申报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和相关专项资金,优先享受省级产业转型升级等相关专项资金补助或扶持政策,优先支持向政策性银行争取长期低息的融资贷款,给予特色小镇规划设计补助,支持特色小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处理收运设施建设。
此外,甘肃省则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按期完成任务、通过考评验收的特色小镇给予一定的奖补资金。同时特色小镇所在县级政府要将特色小镇建设用地的租赁收入以及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资金,专项用于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一些地方成立特色小镇发展基金,有助于解决特色小镇的资金问题。同时,PPP模式是实现各方面长期利益的一种可能性安排,应该进行积极尝试。”
巧妙利用土地红利
和传统意义上的小镇不同,特色小镇并非行政区划,而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融合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发展平台。相比以往产业园、风景园的模式,这一新的概念对规划和运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省市政府除了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如何在现有土地资源上高效利用也十分重要。
例如陕西省分批次给予每个省级重点示范镇1000亩;文化旅游名镇200亩城乡建设增减挂钩用地指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成效显著地市级重点镇奖励600万元和600亩用地指标。
而陕西省五泉镇作为打造中国“农科”第一镇,截至目前已累计投资13.7亿元。五泉镇充分利用山西省政府提供的1000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在安置进镇农民的基础上,拿出部分土地通过招拍挂进行商业开发,盘活土地资源。不仅获取了建设资金,还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化使用,节约土地1330多亩,获得土地补偿收益6亿多元。在资金使用方面,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的原则,将省相关部门的资金集中捆绑向重点示范镇建设倾斜。
大部分省份还是直接在土地上给予用地指标。山东省表示省里每年为100个示范镇安排不少于5000亩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直接单列下达。而福建省优先满足特色小镇用地需求,对每个特色小镇各安排100亩用地指标,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予以倾斜支持。在符合相关规划和不改变现有工业用地用途的前提下,对工矿厂房、仓储用房进行改建、扩建及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容积率的,可不再补缴土地价款差额。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优先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
此外,贵州省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地丘陵地形占比大,“九山半水半分田”,承载产业和人口的平地很少。但就是这样的情况下,2015年100个示范小城镇地区生产总值2055亿元,财政总收入127亿元,占全省的比例分别为19.6%、5.5%。而贵州小城镇经济总量呈快速增长态势,截至2015年底,100个示范小城镇累计招商引资签约项目约3000个,签约资金3870亿元,到位资金1600亿元,新增企业约6000个。
利用自然资源、民族特色、产业业态,贵州省加快创建一批特色小镇。例如旧州镇是中国屯堡文化的发源地和聚集区之一,如今逐步形成了以旧州、天龙、云峰为重点的大屯堡旅游圈,2015年接待游客总人数近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3亿元,同时旅游的发展也带动了民俗客栈、特色农庄的迅速发展。既解决了农民就业,又拉动了经济增长。而旧州镇深化改革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成立了镇级投融资平台,积极争取各方面投资资金。
“在西部地区,特色小镇的建设尤其要关注贵州省。目前贵州提出在全省范围内打造100个示范小城镇主要都是以特色小镇的形态存在,体现了贵州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