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473455 13691128829
行业资讯
《中国机器人产业规划》:10大标志性产品
发布时间:2016-06-14 浏览量:555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三部委日前联合印发了于3月21日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发展机器人产业的五项主要任务。 图一、中国《中国机器人产业规划》:10大标志性产品  ​Source:SIASUN 新松 《规划》提出了机器人产业发展五年总体目标: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产品性能和质量达到国际同类水平,关键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基本满足市场需求。 《规划》提出五项主要任务:一是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率先突破;二是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三是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四是著力推进应用示范;五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其中,10大标志性产品包括: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载AGV 、消防救援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 《规划》要求,利用中央财政科技  计划、工业转型升级、中央基建投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等政策措施支持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发、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规划》提出了五项主要任务。
 
 
 
一是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率先突破,聚焦智能制造、智能物流,面向智慧生活、现代服务、特殊作业等方面的需求,突破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载AGV、消防救援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十大指标性产品。
二是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全面突破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和末端执行器等五大关键零部件。
三是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加强机器人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国家机器人检测评定中心。
四是著力推进应用示范,围绕制造业重点领域实施应用示范工程,针对工业领域以及救灾救援、医疗康复等服务领域,开展细分行业推广应用,培育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商及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
五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支持互联网企业与传统机器人​​企业跨界融合,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带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局面。
 
      《规划》提出了六项政策措施。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统筹协调各部门资源和力量,加强对区域产业政策的指导,引导机器人产业链及生产要素的集中集聚。
二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利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工业转型升级、中央基建投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等政策措施支持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发、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机器人企业直接融资和并购;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符合机器人产业链特点的产品和业务,推广机器人租赁模式。
四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制定工业机器人产业规范条件,促进各项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研究制订机器人认证采信制度。
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机器人专业学科建设,加大机器人职业培训教育力度。
六是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等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技术、标准、知识产权、检测认证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目前,中国登记在案的机器人企业已超过500家,并有逾40家的机器人概念上市公司挂牌。中国力图扶植自主机器人产业链,目标2020年前拥有3至5家具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工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100台以上,且在高阶市场占有率达45%以上。 为因应劳力成本高涨及人口老化冲击,中国对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的需求在未来10年内仍将持续增加。接下来中国发展机器人目标在于提高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核心零组件自制率,及寻找服务机器人需求的切入点。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但其工业机器人市场仍长时间为外商所垄断。中国机器人厂商虽具备机器人生产的能力,但缺乏高阶精密关键零组件如减速器、伺服马达、致动机构与控制器等自制能力,因此推动自主关键零组件和技术,是带领产业拥有竞争力的首要方针。中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未来5-10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将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到“十三五”末期,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年需求量将达到15 万台,累计保有量约80 万台。 现阶段中国自行制造机器人的成本过高,不利整体产业发展,因此十三五规划的出台即是要解决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技术基础薄弱、关键核心零组件依赖进口、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滞后等问题,期能在2020年同时达到关键零组件自制化与外销中国制高阶机器人产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