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大城县全面深化改革和深入推进协同发展的关键时期。该县紧紧围绕建设“产业高地、经济强县、文化名城、绿色家园”的目标任务,制定了“两个提前”翻番、“两个优于”全市中等水平、“两个高质量”完成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新规划,多个园区并驾齐驱。大城以工业“起家”,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环保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保温建材、有色金属、新能源车、红木家具等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严峻挑战。
是挑战,亦是机遇;是危机,亦是转机。
2016年,大城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力促经济转型,放开政府保护壁垒,让传统产业在市场竞争中优“生”劣汰,从以前的求“多”,改变为现在的求“精”求“高”求“大”,不再从数量上做文章,而是从质量上下功夫。
近年来,大城县依托特色产业,按照“一区多园”思路,着力抓好红木文化产业园、气雾剂产业园、新能源车产业园、保温建材产业园、现代制造业工业园等园区建设,搭建产业发展平台。
“大城县出口保温建材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获批“省级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标志大城县保温建材产品实现了以质取胜,形成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大城县政府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木材与木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分别签署了合作协议,填补该县红木家具产业没有国家级检测机构的空白。
如今,大城工业园区综合发展水平荣膺全省AAAA级开发区,现代制造业工业园建设正在提质增速,气雾剂产业园开发高点起步,红木文化产业城开园运营,大城工业园区绝热节能材料产业园有望获批省级园区,新能源车、有色金属等特色产业园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撑平台。
新方法,培育发展新动能。今年40岁的王伟健曾是刘才间村一个个体经营者,自从2007年开始依托互联网进行网络营销后,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开办的企业——河北伟诚防火材料有限公司也逐步发展壮大。目前,公司产品增加到22个品种,销售收益从当年的几万元增长到现在的近百万元。在刘才间村的三百余户村民中,像王伟健一样搭上网络这趟“致富快车”的村民就有近百户,刘才间已成为大城县有名的“网销村”。
据不完全统计,大城全县网销产品涉及化工、机械配件、汽车及摩托车装具、工艺品、农产品等多个领域,其中汽车及摩托车装具、红木工艺制品最具特色,车衣、脚垫、红木手把件等年网销量100万件以上,成交金额3亿元以上。
近年来,大城县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将“互联网+”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点,大力引进战略合作伙伴。2015年6月,该县与腾讯大燕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促进大城县产业优化升级和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携手腾讯大燕网,启动“互联网+产业、+政务、+民生”建设,“大美大城”上线运行,“大城先锋”加快研发,荣获“智慧城市”和“智慧政务”奖,大城成为全国首家全面践行“互联网+”的县城。
2016年,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该县将继续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以创新塑造新优势、培育新动力、拓展新空间。把“双创”、“互联网+”等融入各领域各环节,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模式,启动现代园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红木园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利用现代园公租房改造人才创业园和创客空间,建设高标准众创空间,为企业或个人创新创业提供综合性服务。
谋划腾讯工业云、技术云平台建设,实现“云+产业”,促进域内产业、企业创新发展。依托“大美大城”和“大城先锋”微信平台,深入推进“互联网+大城”建设,打造全国“互联网+县城”标杆;加快建设县域特色产业电商交易平台,启动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和邮政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年内实现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全覆盖,形成电子商务创新和产业集群,活跃农村经济。
新契机,以协同发展实现成果共享。近年来,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大城县以医疗卫生事业为突破口,在“联姻”京津上大做文章。大城县中医院先后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北京煤炭总医院签署合作协议,借助合作平台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新理念,充分发挥京津优质医疗资源的帮带作用,让老百姓不出县城就能享受到京津优质医疗资源。
据有关数据显示,2015年,京津专家共接诊患者3000余人次,实施白内障、青光眼及其他手术近2000例,通过“分中心”转诊通道,快速转诊患者50余人。
2016年,该县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功能定位,发挥大城日益凸显的区位、资源等要素优势,把对接京津贯穿到各个领域,力求重点突破。
深化规划对接。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总体要求,紧扣自身发展定位,完成城乡总规调整、产业发展规划及交通“十三五”规划编制,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规,从基础设施、路网框架、城镇体系、产业布局等方面,与京津规划进行全面对接;加快交通对接。积极跑省进厅,年内力争启动津石高速大城段建设,同步做好105国道建设前期工作,进一步打通对接京津“断头路”,使大城融入京津冀交通大动脉。
强化园区对接。积极探索产业园跨行政区共建模式,重点加大现代制造业工业园“园中园”和“环保产业园”的推进力度,搭建与京津产业合作平台;扩大医疗对接。巩固扩大卫生领域对接成果,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组织域内医疗机构广泛加强与京津知名医学院校、大型医院合作,深入推进与京津合作办医、远程诊疗等医疗服务开展,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共享。
推进环保对接。加强与京津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方面的对接合作,吸纳先进治理技术、生产工艺和管理制度,强化环保网络监测,建立区域统一的污染防治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突出文化对接。全力承载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加强与京津等地沟通联系,力争北京潘家园等文化市场迁入大城。同时,加大产业、商贸、服务、教育、旅游等领域对接力度,实现常态化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