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473455 13691128829
行业资讯
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加快美丽天津建设
发布时间:2015-10-14 浏览量:890
  近日,天津市社科理论界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研讨会,现将部分专家学者发言摘要发表。
 
  通过“集约集聚集合”行动  促进“错位融合共同”发展
 
  天津商业大学教授 刘书瀚
 
  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决议》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三省市相得益彰、共同受益。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机遇意识、协同意识,增强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促进错位发展、融合发展、共同发展。”
 
  结合京津冀经济发展实际,建立多条突破京津冀地区界限的产业价值链是实现协同发展的客观要求;整个产业价值链水平提升,逐步纳入全球产业价值链是协同创新的目标;天津是否稳定占据制造业价值链两侧高端是实现天津定位的衡量标准。通过“集约集聚集合”行动,促进“错位融合共同”发展。
 
  首先,集约是错位发展的基础。由于京津冀地区的制造业达到全球价值链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几乎没有,参与高水平价值链高端运营的龙头企业不多,科技自主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亟待加强。打造京津冀主导的高水平产业链是制造业进入高端的必由之路。产业链按要素构成与驱动机理可划分成三个部分:研发段、生产段和营销段。由政府介入,引导和组织拥有产业链两段以上企业在企业内实践“比较优势原则”,帮助企业内部要素效率配置,使内生比较优势高点释放,而演变为具备某阶段优势的企业,就可在区域内造就一批强势的“研发体、加工体、营销体”,也就有了相互错位发展条件。
 
  其次,集聚是融合发展的环境。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禀赋条件,打造“研发体、加工体、营销体”的集聚基地。在大学、科研院所周边建立专门的研发基地,促进“政用产学研”结合,形成科技创新共同体;在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园区和临港临空工业区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形成高质高效高新加工制造基地;在商贸区、楼宇经济区建立总部、营销公司和经营公司,形成商业模式创新基地。集聚可共同享有诸如地价物价人居等资源条件,使之效益最高成本最低,共享信息平台资源,降低了信息流动的障碍,提高了经营者信息搜寻的效率,创造出消费与推销的对接机会。由于整体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形成了融合发展的集群竞争力。
 
  第三,集合是共同发展的条件。京津冀地区建立信息平台,对区内制造业企业进行评估,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定位为研发型企业、生产加工型企业和营销型企业,并发布信息。同时成立专门的投资服务公司,以产品为基础,产业链为主线,选择最适合的“研发体、加工体、营销体”进行组织集合和资本运作。这种强强联合的新产业链的运行必然得到水平提升,做到1+1+1>3,也就是创出了新的制造业联盟。这种产业链两端的集聚就构成了“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
 
  积极融入京津冀空间布局
 
  天津城建大学副校长、教授 王建廷
 
  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双城联动,培育一批集聚能力较强的重要节点城市,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主动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着力构建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城乡互动、和谐宜居的现代城镇体系。
 
  一是准确把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与天津功能定位目标的关系。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和三省市的比较优势,《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天津功能定位: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000065,股吧)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深入研究和解读天津功能定位目标、区域空间布局的内涵与外延,是落实好空间发展战略、推动天津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前提。
 
  二是明确天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重点任务。积极融入京津冀空间布局,共同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必须形成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适应的空间发展战略,打造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城乡互动、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城乡体系。
 
  首先,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城市、产业、生态、文化融合发展,使之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功能载体。其次,显著提升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提升自主创新水平,集聚先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加快人口聚集,实现城市功能跨越,使之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再次,加强京津冀城镇体系重要节点的建设。按照辅城标准推进环城四区优化发展,强化与中心城区公共服务对接、与滨海新区产业对接,有效承接人口疏解、产业转移、功能外溢和技术外溢,成为京津城市功能拓展区;按照中等城市标准建设武清、宝坻、静海、宁河,积极承接人口疏解和产业转移,建成产城融合、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活力新城。最后,走绿色低碳智慧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做特小城镇,做美新乡村,加快示范小城镇建设,推动示范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农民居住社区“三区”联动发展,实现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打造留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周长林
 
  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天津的要求,也是天津利用海空两港和产业发展基础,发挥滨海新区、自贸试验区等政策优势,带动环渤海地区乃至我国北方发展的需要。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应是我国北方航运的组织核心区、服务核心区和集散核心区。针对港口运输结构不合理、航运服务业发展滞后和集疏运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区域港口群合作、建立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完善枢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
 
  一是深化区域港口群合作。发挥津冀渤海港口投资公司的作用,优化提升天津北港区功能,逐步将石油等散货物流转移到南港区,逐步将一些大宗散货转移到河北省港口,促进北港区向集装箱枢纽港和国际贸易港转型,形成合理分工和错位发展的区域港口格局。加强机场群合作,天津机场提升客运服务功能,同时积极承接首都机场客货运溢出需求,建立三地机场协作机制,促进区域机场群协调发展。
 
  二是建立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借鉴伦敦、汉堡、新加坡等国际港口城市的经验,天津港(600717,股吧)要加快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保理、航运交易等现代航运服务业。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优势,依托东疆保税港区、于家堡金融区、空港经济区拓展服务领域,集聚国际级航运服务企业。争取设立北方(天津)航运交易所,提升天津航运指数影响力。完善邮轮母港配套设施,打造邮轮经济集聚区。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推动港口向第四代“低碳智能型”国际航运中心方向发展。
 
  三是完善枢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强化海港载体功能,加快实施东疆二港岛、东疆港区集装箱码头、南疆港区深水原油码头和散货物流中心搬迁等工程。扩大港口服务范围,实施海铁、海空联运,发展内支线运输,完善内陆无水港布局。打造区域航空枢纽,提升客运服务功能,加密国内干线城市航班,全面覆盖亚洲地区,实现欧美地区直航;拓展国际国内全货机航线,吸引国内外知名货运航空公司和物流企业进驻,建设货运航空枢纽。完善集疏运体系,改变过度依赖公路疏港的集疏运方式,加快实现港铁联运,建设疏港货运环线,进一步畅通“津新欧”、“津蒙俄”等大能力货运通道,建设现代国际港口集疏运体系。
 
  借力三大优势  加快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
 
  天津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王立国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天津需要起到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作用,发挥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功能。建设好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将对实体经济发挥强大支撑作用,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是树立“三个意识”,促进“定位”尽快得到落实。当前,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了全面深化的新阶段。只有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机遇意识、协同意识,才能全面提升金融创新运营能力、增强服务辐射功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没有大局意识,金融创新发展会自我设限,很容易纠结在眼前得失中;缺少机遇意识,看到的困难会比机会多,思想的压力会比动力大;没有协同意识,创新进程中会自我营造“断头路”,运营试验也会继续围着“一亩三分地”打转转。我们必须强化“一盘棋”思想,做到认识到位、行动自觉,大力推进天津市金融创新与发展,把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要求落到实处。
 
  二是借助“三大优势”,夯实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基础。天津金融创新运营中心功能落实,需要继续强化已有的三大优势: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中形成的融资租赁为代表的金融业务创新优势;以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依托的科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步创新优势;以自贸试验区航运金融等为代表的金融领先开放和制度创新优势。巩固这三大金融优势,天津构建京津冀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的基础就更加牢固,进展也会更加迅速。
 
  三是抓住“四大支点”,助推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加速。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构建需要抓住三点:“金融创新”是灵魂,会让天津抢占发展先机;“金融运营”是保障,可以让创新“固化为规则”;示范区建设是目标,会使金融创新服务京津冀的同时,可以在全国复制推广。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是天津在今后协同发展中需要扮演的重头戏,可以考虑借助四个支点助推示范区建设。其一,完善金融运营生态。不仅是增加机构和开发金融产品,更重要的是不同层次市场的形成、不同种类的机构并存、不同财产组成方式的放开、不同融资需求可以得到基本满足。其二,创新金融运营机构。不仅要继续巩固传统金融业态,也需要注重新生业态,把金融机构的增加和金融工具的创新相结合,把金融平台建设和金融业务拓展相结合,把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同步跟进相结合。适时发起设立京津冀合作开发银行,建立京津冀区域再保险中心,争取各个金融机构在津设立不同类型的事业总部,在津设立全国动产融资登记服务中心,在津设立面向海内外的个人财富管理中心,等等。其三,拓展已有金融优势。总结科技金融助推科技小巨人的经验,借助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各项优惠政策,使天津的金融创新更多体现出支持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特色;体现出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平稳增长的特点;表现出领先一步开发航运金融等功能,使天津市的金融业在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和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在改革开放先行区推进中,发挥独特作用。其四,创新金融监管规则。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监管规则,推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及金融业务持续创新,促进各类金融要素集聚运营。
 
  努力建好改革开放先行区
 
  南开大学校长助理、教授 刘秉镰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天津功能定位,实现“一地三区”的功能定位应紧紧围绕世界级城市群这一区域总体定位展开。
 
  天津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梳理和利用好天津独特的优势。天津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北方最大的外贸港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基础。中央赋予天津“改革开放先行区”的功能定位,完全符合天津市的区位及要素优势。就改革开放先行区而言,改革是手段,开放是载体,发展外向型经济并形成世界级城市群的对外开放平台是核心目标。
 
  从改革开放先行区的功能定位出发,天津市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战略。
 
  一是形成天津自贸试验区与东北亚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双向互利互动机制,即依托自贸试验区政策平台积极促进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发展,以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发展为自贸试验区提供有力的国际市场支撑。广东自贸试验区、福建自贸试验区在面向港、台经济合作方面已出台系列政策和实施方案。天津应以管理体制、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为核心,尽快以日韩合作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途径。
 
  二是结合扼守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主要节点、海上丝路战略支点、一带一路交汇点、亚欧大陆桥东部最近起点的有利区位,发挥天津作为国际物流节点城市的作用,积极拓展合作平台。天津口岸发展空间广阔,自贸试验区、东疆保税港区等政策优势明显,应有效地整合已有的资源优势,以“单一窗口”为突破点,提升天津口岸的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市场信用,拓展物流产业链,提升在全球航运物流网络中的地位。
 
  三是借鉴世行评估体系,对标国际先进模式,结合天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特征,全面对接国际先进理念和通行规则,建设规范、透明、高效、公正、便利的营商环境,为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有力支撑。如,拓展“引进来”的深度,健全“走出去”的保障,加快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和行事法则,推动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等相关利益群体积极参与营商规则构建。

  四是提高天津吸引域外资源的能力。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表明,一个有活力的城市一定保持相当规模的移民数量,而这恰是天津市人口结构的短板。作为世界级城市群的口岸城市、“一带一路”北方桥头堡及自贸试验区所在城市,天津市应进行专项、系统规划,提高对移民的吸引力,这包括完善招商“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统一的城市信用监管系统、优惠的人才引进户籍政策和宜居的人居环境建设。可选择1-2个重点开发片区,作为移民新城和移民社区的示范项目,在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人文环境等方面进行国际化新城的建设试点。借助互联网及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打造开放式的国际交流与服务平台,为本地居民和更多国内外移民提供优质的现代网络信息服务,营造国际化的商务和生活环境。
 
  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  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南开大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中心教授 佟家栋
 
  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要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于北方地区经济的战略布局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在中国北方传统工业发达区域和对外开放比较成熟地区设立的对外开放的示范区。在这样一个区域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就是要创造一个完善的国际营商环境,创造市场竞争的良好环境,用市场的力量倒逼内部经济改革的深化,在产业组织、企业效率、产业布局、经济外部性等方面实现根本性的改革。这种改革绝对不仅仅是局限在天津市,更多的是使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群按照高效和规模经济的原则,重新布局该地区的产业,谋求发展。

  其次,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应成为京津冀地区对外开放高效率的窗口。首先是高效率通关的口岸。天津应充分利用海关特殊监管区的优势,对可能影响京津冀贸易和投资效率的制度进行调整,形成制度创新,进而将成熟、高效率的制度复制推广,形成该区域贸易自由、投资便利、金融自由化的试验田和复制模版。
 
  第三,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要成为京津冀产业布局调整中,承接先进制造业转移,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形成高科技、高附加价值产业、产能集聚的改革高地。通过完善、高效的国际营商环境的创造,成为先进制造业、高效率投融资机构的集聚区和科技创新的孵化、形成区,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第四,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要成为中国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平台和高地。在京津冀区域,由于过去三十多年各自为政的产业发展模式,在产业发展中产生了某些产业结构趋同问题。我们要在借助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实现产业结构重新布局的过程中,疏解某些过剩产能,利用全球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差异走出去,同时将先进产业引进来,加快我们产业布局的调整步伐。
 
  第五,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要成为现代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国际资本和人员流动的集散地。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不是天津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而是中国北方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商品、资本和资金、人才流动与引进环境最好、最便捷的、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平台。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制度体系建设
 
  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教授 朱坦
 
  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强调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机遇意识、协同意识,主动对接各项规划和相关方案,加快破除制约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加强顶层设计,以促进错位发展、融合发展、共同发展。
 
  当前,京津冀地区面临资源消耗总量过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特别是空气污染、水资源紧缺等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京津冀发展的突出因素。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没有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致使区域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因此,应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完善体制机制保障,从根本上将资源环境成本问题考虑在内,转变以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和落实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从而加快推进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步伐。
 
  一是将生态功能保障、环境质量安全和自然资源利用等作为基础性因素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之中,从战略的高度实现绿色发展。按照生态文明理念“三个自然”的要求,将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编制和审批京津冀协同发展各类规划的重要依据,确保区域发展的规模和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匹配及各类规划之间的相互协调,逐步建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二是加快推进京津冀循环发展战略,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结合京津冀各地的产业优势、区域特点,加快构建京津冀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充分发挥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功能和作用,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建立京津冀地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交易平台,协同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建立循环经济统计评价与干部考核制度,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局面。
 
  三是建立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协作联动机制。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通过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及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等,保障生态文明理念落到实处。以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水资源保护等为重点,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标准、监测、执法体系一体化。推进区域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建设,强化区域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